小學美術作為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課程,其目的是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力和創造力。教學中教師應加強示范,充分利用圖片、美術作品及放映幻燈、影片、錄像等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直觀教學。

一、 吸引學生的目光

教育改革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學生是整個課程的核心,一切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關注學生的興趣、需要和態度,突出學習活動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重視將學習過程與個人經歷相聯系,強調學生與課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抓住學生的目光!萬事開頭難,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照本宣科,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就可以很快把學生的目光吸引住。如在教“相似形組合畫”時,作業要求是任選一種樹形組合成一幅畫,那如何讓小朋友們理解“一種樹形”呢?于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片樹林的影片,使學生產生好奇,吸引學生的目光。

二、 提高學生的興趣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習的助手,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向導,一旦學生對某事有興趣,就會處于一種亢奮狀態,學習起來便感到其樂無窮。如前例,吸引學生的目光后,開始講解。原來這片森林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個勇士為了讓被巫婆變成了松鼠的愛人更好地生活,于是開始不斷地種松樹,年復一年,最終形成了一大片松樹林,變成松鼠的姑娘在這片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著。這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松樹逐漸增加,直到松鼠在樹林里自由跳動的畫面,讓學生理解一種樹形的定義,激發了他們繪畫的欲望。對于這些比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師一味地講解,縱然妙語連珠,學生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其結果只會是教師唇焦舌燥,而學生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東張西望。利用多媒體輔助講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增強記憶力。可見,現代多媒體的教學功能在于直觀形象地展現事物的發展過程,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活潑,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

三、 激發學生的創造欲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只有傳授給學生“捕魚”的方法,他們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學以致用。創新并非高不可攀,理論研究表明每一個智力健全的人都有創新潛力,所有的人在生產和生活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創新需求和經歷。相反,過多地模仿,循規蹈矩,不獨立思考,喜歡從眾,事事聽話,過于追求表揚,過分要求統一,過分追求成功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在作業這一欄提問:“那么同學們有什么更好的森林布置,讓小松鼠過得更舒適嗎?”這樣減少一些約束,使學生能放心去創造,描繪自己心中設想的森林畫面。這時反復地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不同的樹,使學生有“材”可用,開闊眼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電化教學在美術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也要利用有“度”。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主要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因素組成,這些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統一于教學結構中。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指教師有目的地選擇組織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能保證在規定時間內使教學任務的解決達到可能范圍的最大效率。”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通過最佳媒體的“恰當”運用來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形式、教學速度和教學效果的整體優化。因此,多媒體縱然有千般優點,也要有一個“度”,電教媒體的使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不可喧賓奪主。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及多媒體的性質和作用來考慮如何利用電教媒體,選擇最佳途徑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總之,適“度”地、合理地運用電化美術教學,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提高美術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