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導入方式低效的對策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岔河鎮(zhèn)古壩小學 萬德林
發(fā)布時間:2013-11-14 18:35: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語文課堂的導入方式,從備受責難的“拖沓”到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開門見山”,搖擺之間讓很多教師對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迷茫之感。卓然有效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節(jié)課堂氛圍,為新課作良好鋪墊,如果“導入”環(huán)節(jié)失位,將會嚴重影響到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
一、 課堂導入方式低效的現(xiàn)狀
1.形式呆板。形式上的單調(diào)重復(fù),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教師習慣于一些固有套路的導入方式,以至于學生都已經(jīng)沒有新鮮和驚奇。比如有的老師總是從檢查預(yù)習,認讀字詞導入;有的教師則習慣從分析課題導入而后分析課文文本特點等等。
2.目的不明。“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這樣的導入方式有時乍看新穎,但是與本課內(nèi)容關(guān)聯(lián)太少,遲遲不能切入正題,無端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
3.流于形式。導入形式“走過場”,沒有能夠真正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缺乏思考性,在快速地一問一答過程中完成了導入環(huán)節(jié),看似氣氛熱烈、過程流暢,實則是效率低下。
4.切入不準。有的老師沒有把握好文本特色和兒童的心理特點,使得切入點出現(xiàn)偏差。如導入《烏鴉喝水》一課時,有老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烏鴉嗎?”在學課文之前,讓學生回答是否喜歡烏鴉顯然是不恰當?shù)摹?/p>
二、 提高課堂導入效率的思考與實踐
1.導于空白補充處。在學生接觸文本之前,讓學生對本課時所描寫的場景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和體驗,不但能在新課伊始就一下子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更為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打下直觀、形象的基礎(chǔ)。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一課時,在導入時僅僅播放安塞腰鼓的音像資料是不夠的。安塞腰鼓,是屬于黃土高原的,文中的描寫反映出了作者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因此,我同時也精心剪輯了一小段關(guān)于“黃土高原”的視頻,將充滿張力的安塞腰鼓與蒼涼壯麗的黃土高原結(jié)合在一起,在新課階段給學生形成有力的視聽沖擊,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2.導于文本拓展處。文本的延伸和拓展讓語文充滿了魅力,能夠讓學生越咀嚼越有味,欲罷不能。在新課導入階段,把教材中精心挑選的片段重新置于它的出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其背后深厚的底蘊、精彩的背景,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發(fā)掘的興趣。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課文一開始“林沖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開封府發(fā)配滄州”,這樣的交代是較為模糊的。很多老師照本宣科,通過本課的學習,將林沖的性格定位為“謙虛機智、心胸廣闊”并不恰當。從原著可以發(fā)現(xiàn),懦弱隱忍才是林沖性格的真實寫照。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人物性格,不人云亦云,我通過改編和縮略,將“林沖誤入白虎堂”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并從電影電視題材中精心挑選了一小段刻畫林沖操練禁軍的場景,讓學生在腦海中初步勾勒出一個武藝高強、但處處懦弱忍讓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形象。
3.導于情感體驗處。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在大海中永生》一課,學生對小平同志的了解較少,對一代偉人對國家發(fā)展作出的卓絕貢獻也缺乏感知,因此課前我要求學生以“改革開放”為題去尋找資料,了解近三十多年來祖國各地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感受小平同志給祖國的繁榮昌盛帶來了怎樣深刻久遠的影響。新課伊始,我在《春天的故事》的動人旋律中,深情地說道:毛主席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一個人:“他德才兼?zhèn)洌娬詢?yōu),是一位能夠‘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非凡帥才。”
江澤民曾說:“如果沒有他,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
美國的《時代》雜志說:“他改變了世界,功績史無前例。”
他——就是鄧小平爺爺。
然而,1997年2月19日,這位歷史偉人卻悄然閉上了眼睛,離我們而去了。他的離去是黨和國家的巨大損失,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全國各族人民都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今天,讓我們再一起來緬懷這位歷史偉人。
導入環(huán)節(jié)就是一篇華美樂章的“第一音”。高效的課堂導入,在于與文本的契合,在于與學生心靈的共振。讓它融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shù)性于一體,教師必須依據(jù)教材特點,研究學生心理,探索深度和效率之間的平衡,讓我們從精彩的導入邁向成功課堂的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