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師應順勢拓展學生的想象力
作者: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院前小學 吳繼平
發布時間:2013-11-14 18:34: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動態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師生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里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教學中教師可順勢拓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自編兒歌
低年級孩子雖然詞匯量很少,但是他們對事物的直觀感受非常清楚,而且能夠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教學蘇教版第二冊《雨點》這一課時,學生們非常喜歡這些可愛的小雨點。于是,我就趁機引導他們,你們自己能夠寫出不同的雨點動作嗎?換句話說,就是雨點還會落在什么地方呢?學生們一聽這話,頓時沸騰起來。有的說:“雨點落在雨傘上,在雨傘上滑滑梯。”有的說:“雨點落在旱冰場里,在旱冰場里溜旱冰。”有的說:“雨點落在屋頂上,在屋頂上打滾。”……學生們自由地發揮想象,于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雨點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對于這些富有詩意的兒歌,既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模仿,更可以訓練學生的仿寫和創新能力。
二、造比喻句
學生的直觀印象非常深刻,對于比喻句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他們不僅能夠造句,而且能夠說清楚是從什么地方來比喻的。我在教學蘇教版第二冊《小池塘》這一課時,學生們被課文里優美的、恰到好處的比喻句給吸引住了,他們也想試一試!在鄰班聽課時,有的學生把很多吃的、玩的都倒映在里面了,我覺得不太妥當,因為畢竟是在池塘邊的倒影,這與實際不符合。于是,我在教學時,便引導學生從池塘邊來找倒影,這樣,不僅比較簡單,而且不會有很多不合適的地方。有的說:“大樹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大傘。”有的說:“蒲公英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漂亮的小傘。”這兩句是從它們的外形進行比喻的。有的說:“柳樹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位長發飄飄的姑娘。”這一句是從它們的動作進行比喻的。一旦想象的閘門一打開,將一發不可收拾。對于一些優美的比喻句、擬人句等等,可以教給學生這些句子的基本構造,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們進行仿寫、創新,這樣效果非常好。
三、創編童話
在低年級的課文中,很多都是寓言或者童話故事,其中的情節孩子們也很感興趣。每每學完一篇,即使都分角色表演完了,孩子們還不愿意結束。這時,我便因勢利導,讓學生們開動腦筋去給故事續編下去,看看還會有如何的發展。比如,在教學《狐假虎威》這一課時,當孩子們看到愚蠢的老虎和狡猾的狐貍反常的表現時,為它們干著急。于是,我便問小朋友:“假如老虎第二次遇到狐貍時,會……”這時,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便說開了。這時,他們的心里話一股腦兒全倒了出來,又給動物們加上了的自己的想法。其答案五花八門,各不相同。比如:“當老虎再次遇到狐貍時,不由分說,猛撲過去,把狐貍給吃掉了。”再比如:“當老虎再次遇到狐貍時,還假裝不知道的樣子,與狐貍又交談了一會兒,讓它高興高興,好放松警惕。最后,趁其不備,把它吃掉。”總之,大多數的孩子都幫老虎聲張了正義。但也不缺乏讓狐貍變得更聰明、老虎再次上當的結局。我越來越覺得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也為他們的智慧而喝彩。寓言或者童話故事在孩子們的童年生活里占據著很大的空間,也給了他們無限遐想的空間。正確地引導孩子看待其中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發揮其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給它們續編下去,能夠體現孩子們的大膽和創新。
四、表演體會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永遠不變的。對于這些文章,一般敘事性較強,學生不太容易弄懂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于是我一般采用讓學生表演的方式來理解。比如在教學《陳毅探母》這篇課文時,開始學生不理解,就拉著母親的手,問一問,洗洗衣服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我又讓學生聽了陳毅的簡介,再說說他這樣做怎么樣呢?這時學生有了更多的理解。于是,我讓學生上臺來表演一下陳毅與母親的一番對話,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效果就十分明顯,學生這時就說得非常深刻、到位。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總而言之,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的,是超乎尋常的,但是他們需要教師的正確的引導。教學中,要注意因文而異,憑借課文中某一重點,某一關鍵處作想象的生長點。同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的訓練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以達到創新和培養想象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