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興趣”是成功的階梯。對于興趣的重要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說,古今中外無數學者、科學家都將興趣作為學習成功的第一要素。的確,興趣可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才會增強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持久性和自身的恒心與毅力。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呢?筆者認為:

一、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課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我們必須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學習“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這部分內容時,首先從千家萬戶的除夕夜看自然景觀,把哈爾濱市的冰燈和廣州市的花市進行鮮明對照,生動直觀地表示出冬季南北氣溫的差異懸殊。再利用形象的插圖,從感性認識入手,利用教具,使學生對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有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讀“我國一月等溫線分布圖”,通過南北溫度的定量分析,得出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這一理性認識,使學生把所學的冬季氣溫分布規律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又能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激發起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及學習興趣。

二、提高自身素質,為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學生,同時更要提高自己的素質,重視知識的積累,夯實基礎,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力爭做到。這樣,學生內心才會感到教師可親可敬,從而接受教師的教悔。此外,我們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語言要簡潔、流利,書寫要規范、漂亮,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不能僅憑表象的刺激,而在于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在于好學深思中發展變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激思,培養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地球”一章為例,在講述緯線緯度、經線經度這些概念時,不是先給學生下定義,而是先讓學生觀察地球儀,并告訴學生觀察的問題:緯線是圓還是半圓?它們的長度是否相等?緯線表示什么方向?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度數的大小有無變化規律?經線是半圓還是圓?它們的長度是否相等?經線表示什么方向?以本初子午線為界,東經和西經的度數分別向東向西排列,它們的度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規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去想。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環環相扣逐步深入,自行得出結論。這些問題的設置像推理小說中的一個個懸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從而獲得新知識。

四、用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閃爍著智慧光輝的語言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無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1)引用詩歌教學。如:在講黃河、長江時,首先,我朗讀了一句古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接著提問:“天上到底在什么地方?”(黃河發源地)“海到底是哪個海?”(入海)“為什么不復還?”(地勢西高東低)。這一節課的目標便清晰地展現出來了。(2)短小精悍的成語教學。如用“滄海桑田”描述地殼的運動;冷鋒過境時,形容天氣用“風雨交加”;講地球運動時用“星移斗轉”,講海陸間循環用“百川歸海”。這些成語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總而言之,我們要從教材實際、學生實際出發,順乎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還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發展。我們地理教師,應滿腔熱情地調動每個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乘坐興趣之舟,通往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