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把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為此,根據新課改精神,結合本校實際,在化學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學、探、練、展”的四字課堂教學法,對構建高效課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做法如下:

一、當先“學”字——預設問題

開課即一堂課的開始。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當先“學”字就是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即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何使學生閱讀課文時抓住重點、難點或關鍵內容,教師的提示起指導作用。學生的學習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從而獲得概念、原理等知識,并讓學生發言討論,再由教師總結肯定,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和分析綜合能力,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突出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九年制義務教育新教材中圖表很多,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圖表,教師的點撥講解至關重要。例如“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關鍵是要弄清楚核外各層排布規律,這就需要教師點撥。

二、重點“探”字——主動探究

創設情境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有目的地引入、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將間接知識轉化為直觀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探索事物的發展,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重點“探”就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真正的人才不單是具備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探索精神。在新課程標準下,化學課堂教學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成就感,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于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中,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化學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新想法,作為教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創造心是最可貴的。并且作為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

三、突出“練”字——實施目標

突出“練”字就是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通過學練結合,可使知識再現,使學到的知識及時得到鞏固。引導練習是“學、探、練、展”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環,是教學重點,包括對各技能的訓練,可以自設題目。練習的內容要適當,針對不同學生實行分層訓練;圍繞教材目標,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對知識的系統梳理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規律,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長期訓練,可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有利于形成創新能力。

四、延伸“展”字——拓展知識

延伸“展”字,就是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梳理知識的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知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概括和理解,化學知識才能真正被接納,從而獲得深刻的認識,達到拓展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后,教師不馬上下結論,而是提出“根據實驗結果和課文內容,談談你對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認識”的問題。經過提示,學生便能更好地閱讀課文,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學、探、練、展”課堂教學,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