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是小學教學的第一道難關,也是小學教學中最枯燥,乏味的內容之一。再加上教學對象是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這就使得原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學難上加難。然而,拼音教學是幫助學生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盡量掌握漢語拼音呢?下面結合本人在農村十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幾點感受。

一、將生活經驗融入拼讀音節教學

倪海曙說過:“對于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興趣,第三還是興趣。”六歲的孩子入學前已會說很多話了。從拼音角度來講,他們已經會發很多音節的音了,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和理解為什么要分解音節。新教材增加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音節的編排,教師可以調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學生初步學習了拼音方法,還要經過大量的“耳聽口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力爭做到看到音節便能準確、熟練地讀出來。為了提高學生拼讀興趣和效果,我從學生最熟悉的口語入手;從學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從學生使用的學習文具入手;從學生最樂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為學生營造喜聞樂見的拼音音節氛圍,使他們愛學樂學,既提高拼音能力又發展了口語交際能力。

二、用生動有趣的教具開發直觀教學

充分利用課文中現有的插圖、字母卡,教學時把新授的拼音與相對應的卡結合起來。必要時,還自制一點顏色鮮艷的圖卡,以補充課本中現成教具的不足。如教學聲母“w”時,可自制一幅“烏鴉和烏鴉圖”,在指導學生看圖的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想:烏鴉站在什么地方?學生回答后,問:這個樹枝像什么?學生回答后,肯定學生的回答,像今天我們學習的聲母“w”。然后把這個樹枝貼在聲母“w”的旁邊。從中比較,加深學生對聲母“w”的記憶。指導發音時,叫學生讀“烏鴉”這個詞的音后,要求把這個“烏”的音發得輕短,就是聲母“w ”的音。邊發音邊講解“w”的寫法,又結合自制圖上的“樹枝”,由兩個小樹枝組成烏鴉站著的樹枝,邊講邊寫,充分利用圖畫,直觀地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內容的音形。

三、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故事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wu、yu”。有一天,“i、u、ü”三個孩子要到公園去玩,可是他們三個年紀太小,又不認識路,怎么辦呢?他們就請大“y”大“w”帶路。大“y”帶著小“i”;一塊兒走了,就成了音節“yi(領讀)”。大“w”帶著小“u”一塊兒去了,就成了音節“wu(領讀)”,小“ü”沒人帶,他急哭了,兩滴眼淚直往外流。怎么辦呢?大“y”聽到哭聲轉過身來,見小“ü”哭得很傷心,就來到他身邊,摸摸他的頭說:“好吧,我再帶一個。可是你得把眼淚擦干凈,記住不許有眼淚。”小“ü”高興地把淚水擦得干干凈凈(老師隨手擦去“ü”上兩點),就跟大“y”去了,成了音節“yu(領讀)”。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故事中掌握了這三個整體認讀音節,還能使學生對“ü”跟大“y”后面去掉兩點引起注意。

四、瑯瑯上口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輔助記憶

當學生們背著這些瑯瑯上口的口訣時,字母的音和形已經被他們牢牢掌握。在教學中,應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愛誦讀的特點,盡量設計一些口訣讓他們背誦。同時,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喚起學生的創編激情,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啟發學生自編口訣。學生們對這種提議積極性很高,還能夠自己編出一些兒歌助記,如:一根棍兒有個小米粒(i);一個(1)上面有個小水滴(i)等生動形象的順口溜。這在我以后的教學中都是需要學習與改進的。

總的是具體根據學生的特點:愛唱愛動,在教學盡可能地讓學生一邊唱、說,一邊手畫、寫,特別是對那些容易混淆的字母:“b 、d、p、q、f、t”等的教與學就解決了。抓住關鍵,教給方法,培養能力,學生能運用方法,主動學習,通過多練形成能力,并堅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環境中學,就這樣學生的創造之門由此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