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有著極其強大的功能,它通過為學生創設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學習環境中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力,也使教學過程變得具體、生動、富有感染力,尤其適合于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為輔的思維狀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呢?

一、課前:通過網絡資源獲取更多的學習素材

對于教師而言,備課是教師上課前的必備工作,是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教學時間,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一步。這需要教師廣泛閱讀,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信息技術使教師的備課工作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它能讓教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搜索并下載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對于學生而言,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在網絡資源中查找到自己所需的學習素材。這不僅為學生節約了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的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實踐和創新,也能讓學生獲得更珍貴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強大的信息技術不僅為教師的備課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也成為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工具。

二、課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促使知識有效內化

1.化無形為有形。數學中的規律和原理大多比較抽象,使很多學生覺得數學課缺乏吸引力,產生畏難和厭學情緒。如能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可使書本上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具體,更能使學生在新鮮事物的刺激下興奮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例如在“認識圓的周長”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三種不同規格的自行車輪子,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經驗出發去思考:這三個輪子各滾動一周,哪一種車輪行的路程比較遠?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車輪的直徑越長,周長也就越長,為接下來對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關系的探究作好鋪墊。

2.化抽象為形象。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完全依賴于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但是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還得看個人的潛質和能力。如果僅靠抽象的語言信息進行教學,是不符合學生思維習慣和思維規律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需要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典型、直觀、真實的情景,化抽象為形象,使學生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拓展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我采用多媒體課件和實物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動態的演示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讓學生在直觀圖中認識了面、棱和頂點,初步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3.化有限為無限。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地整合,可以使學生在同等時間內學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徹,不僅縮短了學生學習的周期,也有利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系統地吸收,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認識負數”這一單元,在學生認識了正數和負數之后,我通過網絡查找了珠穆朗瑪峰和吐魯番盆地的相關資料,利用課件動態地演示海拔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正數和負數。并通過網絡搜集更多有關負數的資料,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溫度的表示、存折和電梯上的負數等。這不僅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了負數,認識了負數,也使學生在同等時間內掌握了更多關于負數的知識。

三、課后: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延伸課堂教學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學習寶庫。它不僅能為教師提供龐大的虛擬空間進行學習和交流,如“教師之窗”、“教師交流空間”等,讓教師學到、看到他人的精彩之處,不斷地優化自己的教學。而且還可以將校園網、博客、QQ空間等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課堂上的40分鐘。例如教師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輔導,也可以把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課件、視頻、練習等相關的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空間上,利用網絡的共享性特點幫助學生拓展學習的空間,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走進數學課堂,以其特有的方式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應該注重實踐,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合理地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