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寫中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作者: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汴塘鎮中心小學 杜明輝
發布時間:2013-11-14 18:40: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選準讀寫結合點,創新讀寫結合形式,讓學生在讀寫互動中產生興趣、鍛煉思維、樂于閱讀、善于表達,從而切實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一條扎實而有效的途徑。
一、選準讀寫結合點
讀寫結合點可能是深刻的立意、精巧的構思,也可能是優美的表達、精妙的遣詞。就教材而言可以選擇以下的幾處作為落腳點。
1.描寫動情處。文章不是無情物,很多文章或隱或顯地蘊含著濃烈的思想感情。教師引導學生在文章最富感情的地方寫一寫,學生一定有話要說、要寫。
2.語言精彩處。文本中一些描寫非常精彩、非常經典的地方,不但要讓學生熟讀成誦,還要適當仿寫。
3.思維發散處。有些文章限于篇幅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總不能“窮盡”,只得簡而言之,或略而不寫。針對這些地方,可以補充與課文內容對應的畫面,從而拓展內容空間,拓寬理解背景。
4.情節空白處。有的課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了空白,針對空白,可以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進行練筆。
5.技能遷移處。有些文章非常適合學習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這也是讀寫結合的重點。
二、創新讀寫結合形式
讀寫結合的形式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形式。
1.批注。當一個文本放在學生面前時,受原有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智力水平的影響,每個人的解讀可能是不一樣的,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寫批注既是一種讀書方式,也是在培養寫作能力。此時讀是在理解吸收,寫是在表達運用。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他們的見解往往出人意料,閃現著創新的火花。
2.仿寫。就是針對課文中的詞語、句式、段落、篇章、立意、構思、寫法等運用巧妙的地方,進行模仿。對于詞語、句式、段落、寫法的仿寫大家都很熟悉,但對于文章觀察角度、語言風格、思想立意的仿寫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以思想立意為例,許多文章的思想立意別具匠心,因為思想立意的獨特,才帶來語言運用的奇妙。
3.擴寫。就是根據文章的空白和言有盡意無窮之處,來做適當的補充、擴展。如《白鷺》一文,郭老寫道:“有人說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么?”可以讓學生學習郭老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白鷺是在瞭望么?如果是在瞭望它望到了什么,如果不是在瞭望,它在干什么?又如《秦兵馬俑》一文中“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它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干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它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細的呼吸聲。”可以引導學生摹仿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兵馬俑還有哪些神態。
4.縮寫。對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進行提煉、重組內容。如學習了《鄭和遠航》可以讓學生按“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縮寫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又如學習了《音樂之都維也納》可以讓學生用上“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街頭巷尾、星羅棋布、美觀大方、金碧輝煌、成千上萬”等詞語來為維也納寫一段廣告詞。
5.續寫。在學完課文以后,指導學生再次利用課文提供的材料,繼續把文章往后寫。例如,學完了《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文,讓學生以《美穗子謝恩記》為題,寫一寫四十年后美穗子一家來中國找聶榮臻將軍謝恩的情景。又如學完《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讓學生用兒子的口吻給高爾基寫一封回信。
6.改寫。就是把文章的體裁改一改,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如教學古詩《村居》后,讓學生把它改成一篇寫景文。學完《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詩歌,讓學生以《植樹》為內容寫一篇記敘文。學完了《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后,讓學生以《火星的自述》為題介紹火星。
教師引導學生聚焦語言文字運用,進行讀寫結合,需要自身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敏銳的語言感知力;需要趣為先導、因文而異、適時適度、優化組合,包含著許多創造性的勞動,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實現由從低效走向高效,從教課文走向學語文、用語文的美麗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