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發展的首要問題??鬃拥摹叭蕫邸彼枷胧侵袊鴤鹘y道德思想的精華,也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其核心思想是“愛人”。文章主要從“仁愛”與人際和諧之間因果辯證關系的角度揭示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時,可從孔子“仁愛”思想中找到方法:“仁愛”是構建人際關系和諧的前提,而和諧的人際關系又是“仁愛”思想的體現。

【關鍵詞】仁愛 和諧 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屬于社會學、心理學范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切方面。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具體產物,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化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據調查,近年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表現為許多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感到不適,有的還產生了強烈的受挫感。有調查表明,在我國壓抑、人際關系和諧度和人際關系壓力是導致自殺的三大因素。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特別是大學新生而言,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學會人際關系的適應與和諧?美國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而85%要依賴人際關系、處世技巧?!绷碛姓{查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只有青年時期才有強烈的渴望被理解的愿望。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何才能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必須要學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從孔子的“仁愛”思想入手探析大學生應如何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

解析孔子的“仁愛”思想

“仁愛”是由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所提出的?!叭省奔慈蕫?,是孔子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思想精華。從結構上看,“仁”由“人”和“二”組成,其本意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愛之情??鬃拥摹叭蕫邸彼枷胗袃蓪臃浅V匾膬热荩阂皇菒廴恕!皭廴恕笔侨蕫鄣谋举|內涵,它也包括兩層含義:“愛親”和“愛眾”?!皭塾H”指的是要愛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愛眾”是對“愛親”的提升,意為要把愛親之情推廣到周圍的朋友和更多的人?!皭廴恕庇伞皭塾H”而推至“愛眾”體現了一種差等的愛由近及遠,由親到疏的變化。這是“仁”由“愛親”而推及“泛愛眾”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升華。[1]二是忠恕之道?!爸摇笔菍ψ约旱囊螅憩F為一種認真虔誠的態度;“恕”是對他人的要求,表現為對他人的尊重寬容?!爸宜 焙显谝黄?,強調的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即要學會寬容,能容忍別人的缺點,能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能尊重和體諒他人??梢钥闯?,在孔子的“仁愛”思想中體現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具有同情、愛護和相互包容、相互尊重,這種提倡愛人的思想對當代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具體的方法論指導作用。

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重要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具體、動態、相對、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人際和諧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信、融洽友好、文明有序、團結互助。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2]人際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和希望,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有助于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而且對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也是非常有益的。

人際和諧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說:“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交往。”[3]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與人交往,受他人影響。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相對穩定的情感紐帶,是人們豐富和擴展自身的主要途徑。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相互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人際交往的過程其實就是信息交流的過程,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使大學生的交往范圍擴大,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開拓思維,開發智力。此外,每個人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中,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以及與別人的比較中獲得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周圍的環境,增強自信心,塑造完美人格。

人際和諧有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造成的?!焙芏啻髮W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是由于認識、情感及行為的偏差引起的,這種偏差給他們帶來憂愁、孤獨、苦惱等消極的情緒體驗,甚至造成心理障礙??茖W研究也證明,調整心情的最好方法就是找自己知心的朋友傾述和溝通,在交流中兩個人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會慢慢達到一致,不良情緒得以化解,生理和心理獲得滿足。因此,人際關系越和諧,情緒就會越積極、生活態度也就會越樂觀,精神生活就越豐富,身心也就越健康。

人際和諧有助于大學生學業和未來事業的成功。雷鋒曾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能永不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有力量。”積極的人際交往可以為自己構建深厚的友誼基礎,獲得周圍廣泛的支持和理解。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都要經歷“社會化”的過程,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如果缺少了與他人的交往,就不能擺正自己和他人及社會的關系,不能明確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個人潛能的發揮和目標的實現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只有積極的人際交往才能讓自己正確認識自己,在充分施展自己學業和未來事業才能的同時,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

以孔子的“仁愛”思想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仁愛”與人際和諧都是涉及人際關系的兩個方面,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統一體。人際和諧是人際關系的目標和理想境界,而“仁愛”是人際關系走向和諧的必然選擇。也就是說,人際和諧的達成必須以講求“仁愛”為前提;而講求“仁愛”,又能保證具有不同愛好和利益的人們,按照一定的原則規范和諧相處。具體而言,二者的關系如下:

1.“仁愛”思想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理論基礎

“仁愛”思想中的“愛人”所體現的“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其實就是中國傳統道德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總的精神。[4]它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學會寬容,互相關愛,這種愛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親朋好友之間,而且要推廣到周圍的其他人,即要做到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F在的學生都是90后,且多為獨生子女,性格上屬于“自我中心型”,凡事都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并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缺乏包容心,且對別人的反應過于敏感,也不懂真正的交友原則,缺少和周圍人真誠的溝通與交流,因此總覺得難以和其他同學成為朋友,對友誼失去信任。如果大學生能將“仁愛”思想中的“愛人”原則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學會寬容,理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能做到“宰相肚里能撐船”,自然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真正的友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學校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愉快順利地完成學業。

2.“仁愛”思想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有效方法

“仁愛”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強調的“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正是協調人際關系的根本方法,是人際關系順利進行的橋梁。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會產生矛盾和糾紛呢?墨子認為是由于“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造成的,即大家都過于計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那么,如何解決呢?孔子提出兩種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這些思想都是仁愛思想的精華,也是儒家道德修養中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把它們概括為“忠恕”,即要求在人與人交往時做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以及量人,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5]因為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能包容一切,寬恕待人。雖然生活中每個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知識、性別、身份等方面都會存在差異,但每個人的人格是生而平等的,學會將“仁愛”思想中的“忠恕”之道運用于人際交往中,懂得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懂得心理換位,才能在與不同的人交往中產生心靈的共鳴,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

3.人際和諧其實就是“仁愛”思想的具體體現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和文化”歷史的傳統國家,“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中華文化的和諧精神可以歸納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也就是說,和諧不是指完全統一,而是指事物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發現擁有和諧人際關系的人有這樣的特征:個性成熟,能較好地理解別人,包容別人的不足和缺陷,具有給人溫暖、關懷、親密和愛的能力,同周圍的人有良好融洽的關系。這些特征與“仁愛”思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人際和諧表現于外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包容、理解和關愛的融洽關系,其實就是“仁愛”思想的具體體現。而“仁愛”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般原則,就是要求人與人之間能做到以仁愛之心相互對待,從而建立起人們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處理中唯有以“仁愛”思想作為理論和行動的指導,人際和諧才能真正實現。

當前,由于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利益矛盾的復雜性,人際關系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鬃拥摹叭蕫邸彼枷氩粌H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仁愛”強調以愛人之心作為人際關系的基礎,包容人與人的差異,在尊重和體諒中積極尋求人與人的和諧。對大學生而言,只要能將“仁愛”思想貫穿在人際交往中,活學活用,人際和諧將不再是難事,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也必將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4]盧黎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85.

[5]蔣國保.孔子人際和諧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韶關學院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