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靠物質幫助拯救不了“隱身”大學生
作者:伍少安
發布時間:2013-11-12 18:18: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寧波愛心女企業家黎美和在最近4年里花費30余萬元,資助9名貴州籍貧困大學生上學。如今,已經畢業的6名貧困學生離開學校后就沒了音訊。傷心之余,黎美和決定不再資助貧困大學生。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原秘書長陳保國說,受資助的大學生學成之后選擇了“隱身”,對于資助人來講,的確是一件感到難以接受的事,同時對其愛心也有一種挫敗感。(8月19日《貴州都市報》)
英國大學教授米爾恩在其名著《人權哲學》一書中,專門論述了“九項道德原則”,其中的一項是禮貌原則。大家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中,個人行為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人際交往的結果,如果不是讓人覺得愉快,而是讓人經常性地遭遇心理上的傷害,就會威脅到人與人之間以契約的形式締結而成的人類社會。于是乎,人類發明了禮貌原則。
禮節性本身都是小事,但不去做,就會導致大事的發生,愛心企業家黎美和被受資助大學生以“隱身”的方式對待,在物質層面沒任何損失,但在心理上卻受到傷害,然后不打算資助貧困大學生了。這就是違反禮貌原則的代價。
別人好心幫忙,即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要表示感謝,要不然別人的心上就會留下一個“缺口”。 黎美和資助貧困大學生,就是解決他們的物質困難并希望學業有成,受助者讀書期間匯報學習情況、畢業后匯報就業工作情況就成了一種道德義務。
玩“隱身”在道德上是錯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誰都不敢保證,這種情況不會再出現。即使在資助一個貧困生之前,先讓老師告誡他要遵守禮貌原則,而且讓他非常清楚禮貌于人于己都有益無害,也未必有效。一個人的言行,不僅受制于智力結構,還受制于心理結構,靠講道理未必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隱身”大學生很有可能明白禮貌是怎么回事,卻偏偏犯了錯。
心理分析往往把一個成年人的言行根源,追溯到童年時期。弗洛姆從社會結構窺見到了現代人的心理病。一言以蔽之,環境塑造著一個人乃至一種人群的心理。貧困生群體的心理狀況,事實上非常令人擔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布《中國貧困高考生調查報告》顯示,在北京高校中,60%貧困生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感到“羞愧難當”;22.5%的貧困生感到很自卑,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師生善意的同情;40%的貧困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因為貧困受到打擊;近20%的貧困生由于貧困而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因為心理上有問題,要一個貧困生遵守禮貌原則,就有可能成為一件困難事。
從心理上對貧困生“扶貧”,這一觀點雖然老舊,但有必要重申和進一步向社會普及。制造貧困生心理障礙的社會根源不消除,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容樂觀,但幫助貧困生從心理上認識自己,則有助于他們將自己“解套”出來。顯然,并不僅僅是給錢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