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成功觀
作者:楊東平
發布時間:2013-11-12 18:15: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大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談了她對“新生代”大學生的印象:“有理想,沒方向;有個性,沒主見;有學歷,沒學問;有文憑,沒文化;成年人,未成年。”這自然不免以偏概全,但對一些特征的把握,還是很傳神和發人深省的。
今天許多青年感慨為什么人生失去了目標、沒有夢想,重新出現 “人生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這樣的困惑。當下這一問題的所指、語境和內涵,與上世紀80年代曾經引發的全社會大討論完全不同。當年潘曉提問時,是個人價值被高度政治化的宏大話語所裹挾,否定青年人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目標。在崇尚能力本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這一困境已不復存在。今天青年的無力感來自于其他的一些因素。
首先,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受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巨大影響,關于“成功”的定義基本為財富權力、名車豪宅這樣的世俗觀念所綁架。青年的基本特征就是無錢無名無地位,有精力有時間有夢想。幾乎每一代青年都是在艱苦逼仄的環境中長大的。然而,這一青年屬性今天被商業化力量剝奪了,“有房有車”成為青年人的“基本需求”。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存在青年人就能夠買房、必須買房的現實和社會壓力,大多是在中年收入增加、生活穩定之后才購房置業。支撐這一物質主義人生的深層原因,是流行于社會的望子成龍、讀書做官、出人頭地、做人上人之類的“精英主義”價值。這一在五四之后即被批判的封建主義時代的價值,在獨生子女時代被極大地合法化,甚至成為成人社會的主流價值。典型的嫌貧愛富、唯利是圖,充滿偏見和歧視的“丈母娘經濟”,它泯滅青年人的夢想,壓抑他們從擇業到擇偶的任何獨立自主的追求,具有巨大的殺傷力和破壞性。許多在強勢家長越俎代庖一路“保護”下長大的青年學子,像《家》中的人物那樣茍且偷生,重演著上一個時代的悲劇。
此外的原因是教育的和青年人自身的。在從小到大考試至上、分數至上的升學競爭中,人格養成、個性發展等最重要的教育目標被忽視了。用趙晗的話說,這種教育“與自己的內心失聯,與群體和陪伴失聯,與土地和苦難失聯,與意義和夢想失聯,與信仰和使命失聯”。到了走上社會,才發現自己一無所長、一無所好,不知道自己熱愛什么、想做什么、能夠做什么,是一個內心沒有聲音、沒有方向的“空心人”。這既是一種人生的失敗,也是一種巨大的教育浪費。
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重新點燃青年人的理想和夢想,需要一場社會性的移風易俗,摒棄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價值觀和以功名利祿為標志的成功觀。孫中山說人生是以服務為目的的,陶行知說“人生為以大事來,人生做一大事去”,“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佛洛姆在《占有與生存》中,批判了以消費和占有為價值的人生。在現代社會民主主義的價值觀中,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是看他的物質占有和消費享樂,當然更不是養尊處優、驕奢淫逸;而是他為公眾服務、奉獻社會的責任感和公益心,占有越少,付出越多,才是有價值的人生。真正的精英,就是做最大眾的事,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祿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社會組織和青年志愿者群體中,我們看到了最多這樣的理想和人生,這是我們社會的力量和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