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陜西合陽面花是面花中比較著名的一種,合陽面花在造型上,一種是模仿生活中的原型,稍加裝飾;另一種是貼花,類似浮雕和高浮雕;還有一種是立體的,做成“幾層樓”。合陽面花以其造型生動夸張、色彩鮮艷奪目、民俗氣息濃郁、制作精巧細膩等特點被國家文化部授予“面花之鄉”的稱號。

【關鍵詞】合陽面花 藝術風格 造型優美 夸張變形 幽默風趣 隱喻象征

面花,也叫“禮饃”、“花花饃”,相傳是由古代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的產物。在陜西的合陽縣至今仍盛行面花的制作,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民間農婦用白面,以針線、梳子、剪刀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鳥、蟲、魚、豬、狗、雞、鱉、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態,送喜慶、節日、祭祀多種規格的禮饃,以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人生信仰。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也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

合陽面花藝術是民間婦女集體智慧的結晶,幾個心靈手巧的婦女圍坐在一張放在炕上的矮腿小方桌四周,通過揉、搓、捏、剪、壓、扎等簡單的手工操作就可制作出形態各異的面花來。而且幾個人在制作過程中,必有一個人是主角,其余的人則為副手。這個主角按照不同場合的需要,會對制作過程有一個整體性的構思,然后按個人所長分頭制作。合陽面花藝術沒有專門拜師學藝的過程,技藝的傳承就是在這樣的集體制作中完成的。

從造型上來講,合陽面花也可分為三類:一是簡潔生動的貼花型,類似浮雕;二是夸張性強的變體形,選取花鳥蟲魚、瓜果菜蔬等自然對象,其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三是富麗堂皇的插花型,呈立體狀,一個大饅頭上能插七八個甚至上百朵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上下相連的幾層,十分壯觀。

合陽面花,純屬民間造型藝術,它吸收了繪畫、紙扎、泥塑等技藝特點,形成了自身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造型優美

凡是制作面花的農姑村婦,都知道做面花的第一要素是“做啥像啥”。面泥要做得形象生動、優美,決不能讓別人看了后,把老虎當作貓。在造型準確的基礎上要做得有“神氣”,有精神。例如,做老虎要做得“立有立勢,臥有臥姿,站有站相”。要做到靜中有動,活靈活現。準確、逼真、形似、傳神是構成合陽面花造型藝術的美之所在。以“老虎餛飩”為例,那圓圓的兩眼,炯炯有神,濃眉是另外蒸成的面片,用枝桿別上去的,這就增強了立體感,有了虎威。一張大嘴巴,口銜繡球,碌碌滾動,看來十分逗人,惹人喜愛。四只腳下踩著雞蛋,雄健有力,氣勢凜然。那只翹起的大尾巴,由于是用枝桿插的,擺動如活物,大有抖尾凌空跳躍之勢,煞是可人。整個老虎給人以雄壯威武的虎虎生氣之美,同時又有幾分媚態,討人喜愛,變形中又結構勻稱,恰到好處。

夸張變形

民間工藝善于應用創造性的夸張手法。一個“獅子餛飩”,整個獅子被裝飾得花里胡哨,形象極度夸張且又十分生動,惟妙惟肖,一看就是獅子,威風凜凜。細看,就是一個獅子頭和獅子尾巴,沒有身子,但是并不覺得沒有身子。一個“魚兒變娃”,小孩的腦袋碩大,胖乎乎的濃眉大眼,但是身子短小,很是喜氣可愛。一對“壽桃”,一個“壽”字幾乎顯赫蓋頂。一個“雞娃糕”雞身肥肥的、圓圓的,大約盈尺,插滿浮花,雞頭卻很小,整個造型就和“花山”一般。這些極其夸張的造型,并不會讓人感到不正常,反而覺得可愛。恰恰因為這樣的夸張,才突出了主題,強調了重點,給人一目了然的美感和快感。這種繁簡得體、主次有別的夸張,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民間美術的真諦也往往在于此。

幽默風趣

合陽面花是夠幽默的,這些幽默詼諧之作又多見于喜慶恭賀和節俗期的面花。結婚時的嫁糕,有兩個白皙皙的胖娃娃,高高地被簇擁在花叢中,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之美。有趣的、更美的是童子的裝點,一個隆起的胸前有兩個小圓點,一個腹下吊了個“小牛牛”。就是這么簡單的處理,抓住了人體生理特征,就逗人常思常笑,于細微處見奇巧,幽默之感油然而生。“眼眼饃”中的一對小螃蟹,乍看形體相似,并無出奇之處,但是,當你湊近仔細觀察,即會發現這一對橫行的動物有著微妙的不同。一個形體后圓且肥,背殼上是箭狀的花紋,一個后背稍尖,背上的紋為棗核形。若找個小媳婦一問,是啥原因呢。她便會呵呵一笑,并不回答。老太太會說“那是一公一母”。合陽面花的幽默風趣正體現在這樣的細微之處。

隱喻象征

把實體藝術和思想含義融合起來,寓意于物,托物達意,是面花藝術的又一特征。一是隱喻,如前面例子中的“眼眼饃”就有“性”文化的隱喻意義。一是象征,這在面花藝術中見得更多。如,一個“魚兒變娃”和一對“娃女子”竟用去了整整25公斤的面粉。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精巧的作品,不但有巧奪天工的形象可以欣賞,而且有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可以品味。人們一見到面花,從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么用場。比如外孫子過周歲時,外婆便要給他蒸一個“牛軛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樣堅韌有耐力,長大以后能擔負起生活的重擔;“野虎子”表示娃種植牛痘疫苗傷口愈合并結痂了;清明時,合陽人要蒸“上墳饃”,即五個神桃和盤龍龍饃。

閨女出嫁娘家要送人物、鳥獸、魚蟲和花卉等形式的插花餛飩花饃。當新娘從娘家回婆家十五天后,娘家要送各種樣式的核核饃。在核核饃中,石榴、魚和栆象征女性生殖器,雞、胡桃和虎象征男性生殖器。

人們一見到面花,因其有象征的含義,從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么用場。比如老人過世了,當地人認為是升天了,要蒸一對大花饅頭來感謝接納死者的上天,叫“獻天饃”,花叢中還要立上一只白鶴,寓意這個人“在世時像松鶴一樣長壽,死后又駕著白鶴到西天赴宴去了”。從這簡單的面花上,我們不能不驚嘆于民間藝人的智慧及豐富的想象力。

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類似的禮饃,關中各縣都有,但大都已經簡化了,合陽面花依然保存如昔。它是當地民眾的智慧結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傳統民俗。它不但是歷史民俗的珍貴資料,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傳承的燦爛文化。面花是民間藝術品,它不單是“禮”的使者,還是“美”的化身。民間面花藝人,她們大都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也不懂美術知識,但在制作過程中,她們卻把美術中常見的夸張、對比、點綴等手法運用得靈活自如,令專家們贊嘆不已。她們卻說:“不管咋樣捏,叫人要覺得好看!”而這“好看”,也正是面花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面花既是贈親送友的禮品,又是精巧的藝術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魚兒變娃”面花,娃頭魚身,魚身上不貼鱗片,卻貼上荷花之類的花朵,寓意深刻。再如“老虎頭餛飩”,作為底座的大饃前方做成齜牙咧嘴、雙目圓睜的虎頭,上方卻插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和小動物,讓人感到老虎這個“百獸之王”,此刻變得和善溫順,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充分體現了農村婦女美好的心靈和豐富的想象力。

參考文獻:

[1]沈宇.關中面花[M].西北大學出版社,2008,6.

[2]李東風.中國民間美術時空觀[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1.

[3]張繼東.從合陽面花看民間美術[J].文藝爭鳴,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