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詮釋
作者: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生工作部 陜西西安 劉艷萍
發布時間:2013-11-08 15:49:07
【摘 要】從文化視角詮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它是中國人民在經歷文化危機之后的文化自覺、文化重建的必然結果。其次,它是中西兩種異質文化由文化契合到文化融合再通過文化創新實現文化重建的必然結果。最后,它既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文化自覺 文化契合 文化融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有之意。因此,從文化視角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方面可以拓寬研究領域,有助于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的文化背景,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合理內核,充分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正確評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可以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文化層面與政治層面、學術層面的互動,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人民在經歷文化危機之后的文化自覺、文化重建的必然結果
1.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危機與文化自覺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出現了嚴重的文化危機。面對危機,中國的有識之士都在思考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向何處去”。一開始,大家都將目光伸向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認為他們船堅炮利,器物先進,應該學習之。這就有了后來的洋務運動。但先生總是欺負學生,學習西方的器物并沒有使中國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于是,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轉而將學習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制度文明。先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建立君主立憲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并為之奔走呼號。然而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這條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繼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選擇了民主共和制,力圖通過革命手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墒切梁ジ锩m然成功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也建立起來了,卻依舊無法改變中國的境遇。痛定思痛,中國的有識之士發現近代以來中國的失敗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失敗。只有學習西方的文化,才能抓住西方先進的實質。最終在經歷了學習西方的器物文明到制度文明再到西方的文化三個階段后,中國人的文化自覺逐漸形成和發展,并在中國的文化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文化重建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民國初期興起了一股學習西方文化的思潮,即“世界化”思潮。在這股思潮中,西方哲學、文學藝術、歷史學、社會學等被大規模地引入中國。先進的中國人在眾多的西方學說中經過比較、鑒別,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但受“世界化”思潮影響,中國人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對立起來,并對中國傳統文化展開了無情批判。當這種批判的激情逐漸褪去后,一些學者、文化界精英開始反思。在深刻的反思之后,他們提出要客觀看待民族傳統,并迅速在文化界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和支持。1935年1月,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等10位教授提出了“中國本位文化建設”的主張,并引發了思想界關于中國文化發展方向的激烈討論。于是“世界化”思潮開始走向終結,“中國化”思潮開始興起。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的文化背景,也是重建中國文化的一個良好開端?!爱旕R克思主義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節節勝利,在思想文化領域確立了自己的指導地位以后,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便由時代性轉向了民族性。”①
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自覺選擇,但這個選擇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文化的發展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由世界化向中國化的轉變,二是由時代性向民族性的轉變。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西兩種異質文化由文化契合到文化融合再通過文化創新實現文化重建的必然結果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關系的一個成功典范
近代以來,隨著國門的打開,各種西方學說紛紛涌入中國,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開始了碰撞、沖突、選擇和整合的歷程。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同的文化主體在不同的地域形成的兩種獨特的文化體系。二者的不同導致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碰撞和沖突。正是這些碰撞和沖突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要中國化,否則它不能在中國獲得普遍認同和接受。同時,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先進文化的一個代表,又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些相似或相通之處。這些相似或相通之處決定了二者在交流過程中存在某些契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要轉化為現實,就必須正確處理中西兩種文化,使兩種異質文化由文化契合上升到文化融合。
所謂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態或不同特質的文化之間相互結合、相互吸收。“文化融合的結果當然不是一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亦不是各取兩種文化之長混合而配制另一種最優的全新的文化形態”。②也就是說,在文化融合中一定有一種文化是主體,它主動吸收其他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融合其他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應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中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是主體,它主動吸收、學習、融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原理,使之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轉換和提升。中國文化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不斷地創新,才能迎接來自各方的文化挑戰,化解各種文化威脅和文化危機,最終實現中國文化的重建和重構任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正確處理中外文化關系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并成為外來文化本土化的成功范例。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關系的一個成功典范
自近代伊始,中國傳統文化就自發地開始了向現代文化的轉型。但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在向現代轉型的道路上徘徊不前。只有當馬克思主義在五四時期成為觀察中國和世界的思想武器,并成為隨后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時,中國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才開始確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才真正開始?!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方面以一種新型的、革命的、具有批判精神的現代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使其改變惰性,走向變革;另一方面又把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內容接納到這種新型現代文化中,使其通過轉型而獲得新的存在形式、新的生命活力?!雹?/p>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方面不僅正確處理了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還成功解決了外來文化的本土化問題,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找到了沃土。另一方面它正確處理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轉換和提升,使傳統文化逐漸過渡到現代文化,實現了中國文化向現代化的轉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意義
從文化意義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化”中國文化;一是中國文化“化”馬克思主義。前者指的是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后者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既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贏得了特殊的地位,實現了從西方到中國的轉變;也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贏得了特殊的地位,開始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④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意義。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中國人經歷了多次的由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首先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客觀態度,那就是一分為二地看待傳統文化,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承載了太多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特征、民族記憶。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被取代,也不能自行消失,它有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確又包含了一些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文化因素。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轉換和提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無疑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實質就是通過馬克思主義來轉化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向民族和向現代的轉型。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意義
產生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因其科學性、時代性和革命性的特征使它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成為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要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就必須與各個民族實際相結合,通過指導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的過程實現馬克思主義在其他民族的發展。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要想在其他民族和國家獲得發展,就必須實現外來文化的本土化。馬克思主義正是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自身獲得了在中國發展的沃土。反之,馬克思主義如果不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就不可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導,而只能是一種不同于中國文化而存在的“主義”。同樣,馬克思主義要實現在其他民族的發展,就必須與其他民族文化相結合,例如馬克思主義通過與蘇聯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列寧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蘇聯的發展。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文化現象。“通過認識到不同的歷史背景可以接受不同形式的馬克思主義, 這就再次證實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意義?!雹?/p>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不是簡單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視為向中國傳統文化的‘隱性復歸’(所謂‘儒學化’),也不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視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完全取代’(所謂‘斷裂化’),而是一種在碰撞與溝通中求‘和’的思維方式”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對話和溝通方式,使雙方都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和力量。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證明了中國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意義。
注釋:
①陳金明.文化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江漢論壇,2008,(7):45.
②③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9,105.
④張西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文化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1):82.
⑤[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M].劉尊棋 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300.
⑥王金水.文化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科學社會主義,2011,(4): 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