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鋼琴套曲《維也納狂歡節(jié)》(OP.26)的音樂語匯及特點
作者: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西安 賀 力
發(fā)布時間:2013-11-08 16:33:05
【摘 要】《維也納狂歡節(jié)》(OP.26)是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創(chuàng)作的一部著名鋼琴套曲,在西方鋼琴藝術史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文章試圖從創(chuàng)作背景、五樂章音樂分析和豐富的音樂語匯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從而推論出作品的文學性、邏輯性特點,以此說明舒曼鋼琴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的古典傳統(tǒng)與浪漫氣息的統(tǒng)一。
【關鍵詞】鋼琴套曲 《維也納狂歡節(jié)》 音樂語匯 文學性 邏輯性
《維也納狂歡節(jié)》概述
舒曼稱《維也納狂歡節(jié)》是“一首偉大的浪漫奏鳴曲”。作為一部典型的回旋曲式組曲性鋼琴作品,《維也納狂歡節(jié)》共五樂章,分別是快板、浪漫曲、諧謔曲、間奏曲和終曲?!毒S也納狂歡節(jié)》(OP.26)是舒曼將個人情懷融入于音樂內在的系列鋼琴作品,作品清新動人,青春氣息濃厚。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的音樂特征。而這種音樂特征,集中反映在文學性和邏輯性上。
《維也納狂歡節(jié)》音樂分析
第一樂章:主部主題建立在bB大調上,主題一出來,德奧的田園詩氣息便迎面撲來。主部主題在全曲音樂形象的確立以及音樂情緒的導向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顯然,主部的音樂所表現(xiàn)的正是節(jié)日歡騰的氣氛和熱烈的舞蹈場面。
例1: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第二插部舒曼采用了弱起,并運用跨小節(jié)的同音連線正是想把重拍上的音拿掉,使得這一插部與前后的主部歡騰的氣氛形成鮮明對比。這一部分跨小節(jié)的同音連線帶給了作品更多的不安因素,有著諧謔曲的特征。第二、三樂句中,主旋律在左右手先后出現(xiàn),延遲兩個小節(jié)出現(xiàn),一問一答,形成對比。樂句結束后的三跳音柱式和弦,在這以連音為主的插部中尤為明顯。
例2:第二插部
在第三插部中,高音聲部雙旋律形成兩個聲部層,中聲部樂曲的旋律線條,起到支撐和裝飾作用,音樂層次分明,富有彈性,演奏掌握清晰度和顆粒性原則。左手在一句結束后伴隨的重音,左手的低聲部四個音一組,做到樂句有呼有吸,像一個舞者踩著三拍子在舞蹈。
第一樂章的尾聲(CODA)是帶有插段的動力性結尾,bB大調,和聲與織體豐富,旋律線清晰。仿佛天空中平行的三道虹線。大段落尾聲,是舒曼對貝多芬的體現(xiàn)。
第二樂章:一個篇幅短小的再現(xiàn)式浪漫曲g小調。通過旋律片段的重復和兩次下行旋律話語表現(xiàn)其憂愁的心境。第一部分主和弦五音位置的d2開始樂句的下行,并且三次重復后,旋律繼續(xù)移高四度模進。和聲層次也由三聲部轉為四聲部。二四拍變?yōu)槿呐?,調性轉為C大調,7小節(jié)的中部是第一部分的再現(xiàn)。見例3。
例3:第二樂章開始部分
第三樂章:降B大調的帶有小型回旋的諧謔曲。大量的附點節(jié)奏運用使得樂曲音響精靈充滿魅力。中部一個意外出現(xiàn)的降D將旋律轉入到A大調(見例4)。短暫的八小節(jié),一個不安定的屬七和弦出現(xiàn)后,便回到了降B大調。
例4:第三樂章中部轉調
第四樂章:這是情緒熱情的一首間奏曲,降e小調的熱烈澎湃,似乎作曲家有千言萬語在此刻都想表達。訴說的旋律中聲部的分解音型織成背景。低音八度有力但也是片段式說明。歌唱性、樂匯的訴說,是舒曼在這個時期特別思考的問題。
例5:第四樂章的聲部進行
第五樂章:終曲部分,作曲家以最急板舒曼降B大調,快速的二四拍達到每分鐘158拍,素材很精簡,體現(xiàn)了德國音樂的簡單明了,但在和聲功能上具有動力。舒曼的個性鮮明體現(xiàn)在二四拍的三連音創(chuàng)作中,短促有力。
例6:終曲部分
《維也納狂歡節(jié)》作品中的音樂語匯分析
1.旋律語匯
旋律語匯是舒曼文學性體現(xiàn)最為充分的手段。作者以樸實無華的筆觸,在五個樂章設計了旋律形。旋律橫向多為短旋律的片段頓挫,縱向使用復調手法而形成多線條旋律。他習慣旋律簡潔表達。不少旋律是用模進手法寫成。例如第三樂章開場,旋律不但是音樂形象鮮明而且在不同音區(qū)進行模進,造成清新的對比,并通過重復深化了主題。
旋律發(fā)展是通過低音區(qū)和高音區(qū)的卡農式的交替模進而獲得的。主旋律是雙音的連接,另一低音旋律的音型與主旋律相同。兩旋律形成交織,音樂形象凸顯。
2.節(jié)奏語匯
節(jié)奏是舒曼鋼琴創(chuàng)作中對文學性和邏輯性凸顯的重要手段。在第一樂章等節(jié)奏中,節(jié)奏重音與節(jié)拍重音形成交錯不同步,第四樂章等節(jié)奏,都說明了舒曼的情緒波動和音樂形象的沖突營造。節(jié)奏的不規(guī)則出現(xiàn)是舒曼個性的體現(xiàn),也是浪漫與現(xiàn)實的藝術沖突對抗。
3.和聲語匯
舒曼將他的變化半音經過處理而產生的和聲意外運用到極致,變幻莫測,和聲語匯異常豐富,和弦的有序連接,產生新穎的音響。大量不協(xié)和的七、九和弦的使用,產生不穩(wěn)定和緊張感。多層次形成交織,和聲功能Ⅰ、Ⅳ、Ⅴ正音級為主,也有重屬和弦加入,讓作品更具推動作用。
4.特殊技法語匯
在第二樂章的結尾小節(jié),舒曼為了使曲調趨于明朗和使終止感更有力度,運用到著名的“皮卡迪三度”進行收尾?!捌たǖ先取笔前秃諘r期慣用的用于尾聲的小調性和弦臨時變?yōu)榇笳{性和弦進行收束的技法,因為是小三度變?yōu)榇笕?,故稱為“皮卡迪三度”,表現(xiàn)了柔和的云霧撩開后光線照亮之感的音響表現(xiàn)。
5.引用手法
第一樂章中第四插部,舒曼引用了馬賽曲主題,激進革命的他,對馬賽曲的旋律情有獨鐘。舒曼用它塑造英雄形象,以三拍子來演奏旋律,用豐滿的和聲展現(xiàn)了節(jié)日人民的載歌載舞的場景,從而將作品推向了樂章中的高潮。當時維也納當局正在禁演馬賽曲,而舒曼借用戰(zhàn)斗歌曲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含沙射影地諷刺了當局。
結 語
總而言之,舒曼《維也納狂歡節(jié)》音樂語匯豐富,構思巧妙,文學性、邏輯性強,這些都折射出舒曼的古典浪漫氣質和思想光芒。對舒曼音樂語匯及文學性、邏輯性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舒曼的鋼琴創(chuàng)作及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時期鋼琴語言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Joan chissel.苦僧譯.BBC音樂導讀——舒曼:鋼琴音樂[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9.
[2]李斯特.張洪島,張洪模, 張寧譯. 李斯特論柏遼茲與舒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