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學生的第一素質
作者:陜西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國教師報》西北課改名校共同體秘書長 宋永成
發布時間:2013-11-08 15:26: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推崇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董仲舒稱之為“五常之道”(董仲舒《賢良對策》),即是說,它是人類社會五種恒常不變的道德規范。“五常”之中的“信”,指的就是誠信。朱熹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不過曰‘誠’而已。”(朱熹《中庸章句》)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論語·為政》)可見誠信對于一個社會、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
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一個一個獨立的人組成的。所以,要想整個社會有誠信,首先就得做到每個人有誠信。要想成人有誠信,首先就得從小培養兒童有誠信。世界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童年構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導論)所以,學校就義不容辭、當仁不讓地擔負起培養誠信學生、建立誠信社會的歷史重任。
誠信既是美德,那就必須養成習慣。但是,古今中外的實踐證明,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絕對不是靠華而不實的宣傳和簡單空洞的說教就能夠一蹴而就的,它必須通過身體力行、訓練引導才能夠完成。正如美國大教育家杜威所說的,“從做中學是一種比從聽中學更好的方法”。(杜威《明日之學校》)
惠安中學從2012年開始在校園里推出的誠信售水活動可以說是陜西中學思想品德教育領域的一大創新。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德育課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書本走向生活,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學校以股份制的形式,以班級為單位,由師生共同出資設立“誠信基金委員會”,然后采購優質礦泉水,放置在走廊一角、教學樓下、操場旁邊等便捷之處。每個售水點擺放一到兩件礦泉水,旁邊安置一個用紙箱做成的開放式錢箱,學生自行投錢(找零)取水,無人值守,無人監控。只要投下一元錢,便可拿走一瓶水!學校通過誠信售水的比賽,既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榮譽感,又讓學生學會了經營和管理。盡管一開始丟水丟錢的事時有發生,但是,習慣成自然,兩年下來,學生的誠信意識就逐漸養成了。誠信售水只是一種手段,其根本意義在于惠安中學借此形成了一種積極向善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把誠信變成了自己的信仰,形成了自尊自愛的獨立人格!現在,惠安中學正在考慮設立誠信書屋和誠信考場,其誠信教育將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落實和推廣,并將為其他學校樹立一個良好的典范。
其實,惠安中學的誠信售水活動,既是課改學校培養學生誠信的一個重要方式,更是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一種體現,甚至是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的產物。它既非學校管理者的心血來潮,更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源自于課改學校的一個共同的教育理念:“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課改10年來,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在實踐摸索中已經發現了一個普遍真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保障。離開學生的自主管理,一切課改都會流于形式,甚至毀于一旦。而誠信恰恰就是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第一素質。
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學生在未來走向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和素養在課改學校都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這是其他沒有進行課改的學校無法比擬的。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指出:“無論選擇哪一種社會,沒有對他人的‘信賴’與‘合作’,是實現不了民主主義社會的,也不會有人類的幸福與教育的未來。”(佐藤學《學校的挑戰》)由此可見,誠信教育不僅僅是為學校本身培養一個高素質的學生,同時也是在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一個優秀的公民。只有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了,中國社會才能走向文明進步。因此,我們今天在培養學生誠信方面的任何努力事實上都是在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文明的國度鋪路奠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