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讓反思為有效教學鋪路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鎮初級中學 吳美紅
發布時間:2013-10-30 17:41: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眾多外在的因素使得我們的學生已很不習慣反思,而反思是一個人提升自己的前提,更是實現有效教學,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本文從五個方面對教師在工作中如何促進學生反思提出了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一句名言。從古至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注意隨時反思自己,以是克非,從而不斷取得進步。吳玉章老人既是學界泰斗,也是嚴格反思自己的楷模。他81歲生日時,還一絲不茍地為自己寫下一篇《自省座右銘》:“年過八 一,寡過未解,東隅已失,桑榆未晚。必須痛改前非,力圖挽救,戒驕戒躁,毋怠毋荒,謹銘?!逼浞e極的反思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在這一點上,結合實際工作,本人有幾點做法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幫助學生們摒棄一些錯誤的想法
從認識上入手,現在社會上較為常見的想法,用這些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來聊以自慰,足以讓大部分人躺在安樂椅上悠然自得地過一輩子,而忽視或放棄反思,更嚴重的是把別人的勸告視為過眼云煙。但是要知道正如“金無足赤”,任何一個人在即將得到一塊金子的時候無不希望它越純越好,——越“足赤”越好。而對于人自身而言,又有何理由不去追求完美做一個盡可能“完”的人呢!
二、要重視教師的楷模和引導作用
老子曾說過“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難想象出一個從不為自己的錯誤向學生道歉的老師會有利于學生反思精神的培養。相反,老師向學生說明自己的錯誤,并說明原因,學生會很有觸動:人無“完人”,但追求完美也是人應該做的。
但這就要求老師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放棄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性,搭建和學生平等交流的平臺;要有反思意識,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與不足;要有自我批評的勇氣,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通過教師人格魅力的主導,學生自發反思勢必蔚然成風。
三、多與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負疚感
反思有兩種情況:對成功的事,對失敗的事。對成功的事多做肯定的分析會找到經驗,對失敗的事多做剖析會得出教訓,而一般情況下又以后者居多。對自己不足之處進行反思的動力應該是或輕或重的負疚感。對自己的不足之處能否產生負疚感多取決于學生明事理的程度。而要讓學生明事理,談心應該是最有效的方式吧!
四、將反思活動制度化
每周利用一堂課,在四十五分鐘中抽出五到十分鐘讓學生就過去的一個星期的得失,目標的達成度或者就某件事進行反思是大有裨益的。
開始老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像“這一個星期我認真學習了嗎?”“我在學習上盡心了嗎?”“我在所學的知識點上有蒙混過關的情況嗎?”等等類似的問題。要注意的是問題提出之后要保證教室的絕對安靜,以便讓學生們以平靜的心態來反思。
五、反思所得書面化
讓學生們寫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讓他們將自己反思所得以書面形式留下來,在以后再看到時會有很強的震撼作用。
反思會給人一種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快感,更能給人帶來鳳凰涅槃般的升華。反思會讓你認識自己并超越自己。而人只有超越了自己才能真正超越別人。能說出“我很丑但是我很溫柔”的人你也不能不說他在某個方面已經是成功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