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興趣 注重觀察 學會積累——三年級作文起步點滴談
作者:陜西興平玻璃纖維總廠子校 楊裴榮
發布時間:2013-10-30 17:37: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很多學生在寫作時表現出“四難”,即頭腦空空,素材尋找難;語言貧乏,表達準確難;思路不清,條理分明難;思維簡單,內容具體難。怎樣幫助三年級學生突破作文瓶頸,順利起步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三年級作文應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抓住“觀察與寫作”、“閱讀與積累”兩大主線,提高作文教學效果。現粗淺地談幾點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和做法: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樂于寫
興趣是學生樂于寫作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
1.玩與寫——激趣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這一點,我常設計并組織學生玩游戲,在玩中激發他們留心觀察的興趣。比如,兩人一組“扳手腕”、蒙眼幫助“小貓釣魚”、站成一排“傳悄悄話”、小狗進教室“認主人”……此外,我還讓學生和大自然“玩”,比如,寒風凜冽,走出教室嘗嘗“冷的滋味”;白雪皚皚,校園里一起“打雪仗”;大霧彌漫,躲進操場里“捉迷藏”;風和日麗,操場上比賽“放風箏”……這些有趣的游戲,讓學生玩得開心,看得真切,感受很容易被激發出來,此時讓他們動動筆,無論寫得好壞多少,學生總是興趣盎然。
2.評與寫——濃趣
自信,離不開表揚和鼓勵。一味的批評和責備,只能讓學生對作文望而生畏。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我們不能用高年級的作文要求來衡量和評價他們的習作,樂于表達比表達效果更為重要。我鼓勵學生大膽想,放開寫,哪怕是詞不達意,句不成章,甚至文不對題,但只要有一個好詞,一個妙句,我都用紅筆勾出,給予肯定。對于寫得有進步的學生,利用講評提出表揚和鼓勵;發現寫得精彩的佳作,利用講評讓學生誦讀或展示。這樣不斷地激勵,讓學生對寫作的自信不斷增強,大家比著寫,對作文的興趣更濃了。
二、注重觀察,讓學生學會寫
1.掌握觀察的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再三強調學生作文必須“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口”,我認為也應該“我手寫我眼”。只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讓他們在寫作時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避免寫出的文章條理不清、內容空洞。
2.培養觀察的習慣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边@話還是葉圣陶先生說的。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每個學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大書”。然而,很多學生卻對這本“大書”中的內容不加留意,不假思索,于是,每到寫作便搜腸刮肚,無從下筆。說到底,就是沒有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我認為,記觀察日記是培養學生觀察習慣,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一個好方法。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課內觀察訓練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放眼課外,自主選材,人、事、物、景皆可寫入觀察日記,只要寫得細膩生動,有真情實感,哪怕只是幾句話或一個片斷,我都給予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逐漸養成,日記中寫大話空話或無話可說的現象自然就越來越少了。
三、學會積累,讓學生有所寫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語言的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
1.課內積累
文本,多出自名篇佳作。教師要把握好文本中的因素,指導學生通過讀記和理解掌握其中豐富的詞匯,通過朗讀和背誦積累其中生動的語言,以便在平時的寫作中更好地運用,這樣才能把書中的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課外積累
閱讀,是積累語言的最重要的方式。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同時,使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見識和掌握更多的寫作方法。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年級作為寫作教學的起步階段,對學生來說是困難與樂趣并存,對教師來說是挑戰與期待并舉。讓學生在觀察中寫作,在閱讀中積累,這些都離不開對學生寫作興趣的不斷培養和激發,需要我們教師拿出千倍的熱情和百倍的耐心,才能勝任這一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