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幾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作文寫作是一個難題,也是中考中最易失分的。那么如何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寫作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心理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寫作指導應使學生的寫作心理由“厭”變“愛”。 教學實踐中首先打破“一篇習作教學兩課時”的陳舊教學模式,堅持讓習作教學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我們指導寫作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例如我們可以在作文課前一周甚至幾周,給學生明確的習作要求,放手讓學生到生活中搜集素材,精心構思。寓作文教學于活動之中,采用“看看—寫寫”、“聽聽—寫寫”、“說說—寫寫”、“玩玩—寫寫”等形式,使學生有“一寫為快”之感。

二、積極增加生活積累

無物可寫是中學作文的普遍現象。“眼中風景不夠”,何以“筆下風云翻滾”。我認為觀察是學生擴大生活積累的有效途徑,觀察多了就可以形成豐富的表象,積累寫作因素。為此,我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生活。在一次“五四”青年節慶祝前夕,與學生交談后發現:學生對學校“五四”慶祝活動的安排似乎不感興趣,我靈機一動,引導學生進行“五四是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學生所寫的文章,語言流暢、內容豐富、感情充沛,而且在習作中充分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好的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教師用心引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景一物都將成為他們的寫作素材,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達到由“想寫”到“可寫”的過渡。“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三、傳授寫作技巧,讓學生能寫

目前使用的語文教材,在課文安排上以文體相同或類似的范文組成單元,以單元知識來體現單元重點,以單元知識中的寫作訓練來體現寫作體系。這種課本編排體系,方便教師對學生進行課文和寫作指導,使課文成為寫作的范文。那么,應如何進行習作指導呢?在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以學促教的習作指導策略,建立以“評改”為中心環節的作文教學模式,即“學生初學—師生評點習作—互評—自改與互改”。 “用我眼看世界,以我手寫我心,以我文舒我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他們的作文自然能夠寫得扎扎實實,寫作水平也就能夠得到不斷提高。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構思、自改、互改,最大限度地張揚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將教師的指導環節融入對具體習作的點評之中。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出針對性較強的點評方案,這樣學生就樂于接受,也就不會出現千篇一律的狀況。

四、堅持讀練結合,使學生樂寫

“多讀多練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要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認為首先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每周開展一次朗誦活動,提高學生的讀書表達能力;組織“我愛這篇文章”讀書比賽活動,使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提高鑒賞能力;結合重大節日舉辦“向節日獻禮”演講會,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社會知識,如在三月份組織“感恩教育,從我做起”、五月份“紅色五月我最紅”、“復興中華,從我做起”等的征文。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因為日記內容廣泛、豐富,記錄了學生自己的所見、所聽、所想、所感,同時也是鞏固觀察成果、積累生活經驗的一種好方法。在全國上下掀起“十大孝子”評選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回家做一件奉獻孝心的事,給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捶一次背,并把自己的親身感受寫出來,學生們實踐以后都寫得很動情。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將讀書中遇到的佳詞、佳句隨時寫進日記。通過筆練促進學生讀書是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

總之,在農村中學作文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健康的寫作心理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重視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示范作用,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努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寫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