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事作文”起飛
作者:陜西省旬陽縣城關第二小學 陳 芳
發布時間:2013-10-30 17:24: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又一輪學生帶到了三年級,面對作文課上多數學生緊咬筆桿、苦思冥想,遲遲不能動筆的苦愁神情,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擺脫對作文的恐懼心理,覓一把開啟學生作文心智的金鑰匙,使他們輕松、愉快地跨過三年級作文起步這道門檻,成為我本學期作文教學的研究方向。學生為什么這么畏懼作文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和學生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原來學生的苦衷在于“不知道寫啥,不知道咋寫,脫離范文,離開教師、家長的指導就不知道如何下筆”,他們甚至發出了每篇作文要有例文進行摹寫的呼吁。教學實踐中學生對范文的依賴和范文對學生寫作思路的局限,是摹寫作文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何不將范文直接改為學生感官吸納的摹寫素材,從而解決范文對學生習作思維的干擾呢?于是,我開始了“故事作文”的強化訓練——即引導學生把老師、家長、同學所講的故事和自己在動畫片、兒童畫報等中所看到的故事“臨帖”出來的作文。由于這種訓練符合學生喜聽故事、樂觀動畫的特點,且只是將聽到、看到的故事寫下來的“簡單要求”,消除了學生對作文的心理畏懼,孩子們對這種作文方式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放學前聽教師講故事、回家請家長講故事、看自己喜歡的連環畫報、看最愛看的動畫片成為我班習作訓練的前奏曲,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我竟然在作文課前也聽到了孩子們在體育、音樂課前慣有的“耶”的歡呼聲,一種教育創新的成功與愉悅浸滿心頭,欣喜之余,細細回味故事作文的訓練過程,點滴經驗與體會反思如下,欲與同仁商榷,以求大家指正。
一、多種形式,捕捉素材
“聽故事,寫作文”,如果天天都是老師講學生寫,時間長了,學生難免產生新的厭煩情緒。因此,故事作文訓練中,在故事呈現或獵取的形式上應注意采取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多種媒介,將教師講、家長講、同學講穿插進行,將看畫報、看影視、看動畫緊密結合,輪番使用,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視聽體驗中感知故事內容,捕捉習作素材,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激活習作動機,提高習作興趣。
二、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一是在故事內容的選定上,應注意篇幅由短到長、情節由簡單到復雜的過渡;二是在習作指導上應體現由扶到放的過渡。訓練的初始階段,教師應充分考慮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在臨寫故事的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難(如對故事的主人公、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情節等內容記不全、記不準等)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提示,有必要的話還要幫學生摘錄在黑板上,并要求學生做好筆記,以保證學生把故事內容寫準確寫全面,確保作文篇幅,使學生經歷“我也能寫作文”的成功體驗,增強習作自信,消除畏懼心理;三是在習作要求上,應體現從低級到高級的過渡,由開始只要求學生寫出故事梗概,到寫出具體情節,逐步過渡到要求寫出自己的感受,寫自己的想象,續寫故事,改寫故事等。
三、以學定教,個性發展`
一是在習作的要求上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體現在作文的內容和篇幅上,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以不提篇幅的要求,只要將故事的內容寫清楚,寫明白就應給予肯定;基礎較好的學生不僅要有篇幅的要求,在作文的內容上也要提出具體的要求,如內容要具體,語言要生動,寫出自己的感想、練習寫續篇、嘗試寫姊妹篇等;二是在習作評價上,不作片面的生生間的橫向比較,注重對學生個體縱向的發展軌跡作激勵性評價與引導,哪怕只言片語,只要學生有進步,就要給予肯定,并注意公平地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擁有不同水平的提高,使其享有成功的愉悅。
四、鼓勵創新,實現跨越
在“故事作文”訓練進行一段時間之后,要適時提出“創新作文”的口號,鼓勵學生在續寫、改寫、擴寫達到一定水平之后,進行第二層次的訓練,即根據老師提供的人物、情節、主題等創編故事,并相繼開展“我班故事大王”競賽,評選班級小作家,編輯《我們編寫的故事》文集等序列活動,強化學生習作成就感,調動創新作文的欲望,培養勇于作文的精神,提升習作能力最終實現自主習作的目標。
教學實踐表明,“故事作文”可以成為學生開始學習習作的一種有效訓練方式,為學生鋪設起學習習作的浮橋,讓學生在經歷“臨帖”故事到自主作文的過程中,多一些習作自信,多一些習作興致,多一些習作愉悅,從而輕輕松松度過作文起步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我會寫”、“我能寫”、“我愛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