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的《心智架構》一書,打破傳統智力的偏頗論調,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為人類的心靈教化開啟了塵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寬廣的發展方向,也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涵義。

傳統智力觀認為智能只是一種單一的邏輯推理或語文能力,如此的智力觀點雖然可以準確地說明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但卻難以解釋大部分學生畢業后的專業成就與杰出表現。Gardner學者質疑此種智力觀點的適當性,他認為智力應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現出的解決問題或制作生產的能力”。同時,他進一步指出人類智能至少有八種,摘述如下:1.語文智能;2.音樂智能;3.邏輯-數學智能;4.空間智能;5.肢體-運作智能;6.人際智能;7.內省智能;8.自然觀察智能。依據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筆者談一談現代社會的兒童教育方法。

一、樹立“多元”的智力觀點

人們很容易犯“求全”的錯誤,苛刻地要求孩子在多個方面都要表現優異;或者犯“平均主義”的錯誤,強行要求孩子將自己的時間、精力平均分配在各科學習中。然而,“多元”的智力觀卻要求我們做到:一方面,應該放棄“全才”的幻想,不苛求孩子樣樣都行。人類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創造的可能,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對某些特定領域進行創造,換言之,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種智能上表現出優越的能力;另一方面,每種智能有其獨特的發展順序,而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中開始生長與成熟。應該相信,所有的兒童都有特殊的才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只是需要人們發現它和開發它。

目下我們有些學校設立一些單項學習獎,如“語言學習優勝獎”、“數學學習優勝獎”、“組織才能優勝獎”、“體育運動優勝獎”等,對于有特殊天賦的兒童是一種最好的承認和鼓勵。

二、“慧眼”識天賦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優勢領域。關鍵在于家長和老師能否慧眼識才,能否識別學生的智力強項和弱項,并有針對性地采取培養和教育措施。大多數學生從小就會表現出較明顯的能力偏向和興趣愛好傾向。學生的智慧潛能可以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成人應該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提供多種多樣的活動和表現機會。通過觀察學生在不同環境和活動中的表現,可以發現學生在某個領域是否特別感興趣,是否表現出某方面的特殊才能,也能初步了解學生的智力強項和弱點。

三、讓學生的智慧潛能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了解孩子的智力強項以后,家庭和學校就應該為孩子的智慧潛能提供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孩子的智力強項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發展。父母可以為孩子才能的發揮和發展提供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可以通過贊揚、鼓勵等方式肯定孩子的特殊才能;可以圍繞孩子的智力強項領域組織家庭活動;為孩子潛能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父母應該讓孩子所在的學校和孩子的老師意識到自己孩子的才能。在孩子步入新的學校時,家長應該將自己對孩子的觀察情況向學校反映,讓學校老師能很快意識到孩子的智慧強項。同時,家長可以和學校配合,一起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才能的課程和教育。

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每一種智能代表著一種不同于其他智能的獨特思考模式,然而它們卻非獨立運作的,而是同時并存、相互補充、統一運作的。承認孩子的智力具有特殊性的同時,我們并不能忽視學生的弱點和缺點,更不能放棄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和培養。如果不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全面發展,孩子就可能處處表現得差強人意,進而影響其人格的完美。任何一項工作的成功都需要人們運用多種智能才能順利達到。一個出色的數學家不僅需要高度的邏輯——數學智能,還需要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一定的自知能力。“倘使一個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過分的木訥而近于麻木,大體上思維也不會十分敏銳的。”要讓孩子“全面發展”,有效的做法是以學生的智力強項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將自己從事智力強項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智力特點“遷移”到智力弱項領域中。

五、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

對于在某個領域確實具有一定天賦的學生,應該考慮到他們的特殊需要。比如學生的作業,1.可以讓他們完成不同于其他同學的作業內容,要讓他們感到作業具有一定的“智力挑戰”性。2.至于解題方法、步驟等,可以要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作業。3.不必要在同一時間完成作業。奧運會男子110米跨欄都是精兵強將,也不是同時抵達終點的。4.可以用不同的標準批改作業。孔子曰:“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