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三種對話方式
作者: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 張 熙
發布時間:2013-10-30 18:01: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古詩文教學屬于閱讀教學。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理解所謂“對話”呢?拿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來說,這里的所謂對話,即可以理解為文本向讀者說話,或冷靜細述,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來。而作為閱讀者的我們,則以自己的理解或困惑去回應作者和作品。這樣的一種對話,可以說是無聲勝有聲。
那么,在古詩文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實現這種多維的對話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筆者認為,猜讀、誦讀、比較閱讀,是古詩文教學中三種較為有效的對話方式。
一、猜讀——鼓勵和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猜讀,是指在初讀古詩時直接從詩歌整體上揣摩、猜測詩文的大意、詩人的情感的閱讀方式。小學生的知識積累少,閱歷淺,但是對淺近的古詩還是有蒙眬的感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讀詩的感受,哪怕他們說得支離破碎,甚至偏頗錯誤也無大礙。因為只要在老師指導下反復誦讀、多加揣摩,就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學生的學習生活少不了“猜”字:猜老師的意圖,猜考試的題目……與其讓學生“猜”得沒了自我,不如讓學生猜得主動一些,猜出自己的知識基礎、文化背景、情感體驗和認識水平等,以便老師能更好地協助他們。
二、誦讀——促進和調控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課程標準非常強調誦讀這種語文學習方法。筆者以為:誦讀實際上是學生與作品之間的一種對話方式。從古詩教學來說,這種對話有以下一些豐富的內涵。
1.與古詩中生動的形象對話。
選入小學教材的古詩,大多具有鮮明的形象。“紅杏枝頭春意鬧”是春天的優美景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邊塞的雄渾形象……在誦讀中,學生對詩意的揣摩感悟,就是在與這些美好生動的形象對話。
2.與古詩中蘊含的情感對話。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要帶領學生在誦讀中品嘗詩歌形象的“味道”,悟出形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在誦讀中,學生能夠能體味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之情,體味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一腔愛國熱情。
3.與古詩中的語言技巧對話。
古詩文中的語言技巧,也是學生在誦讀中與之對話的重要內容。如學生通過誦讀,談出了他們對“紅杏枝頭春意鬧”中“鬧”字的理解:“從這個‘鬧’字中,我感到春天杏花盛開,雀鳥喧叫,大自然從寒冬中蘇醒,一切都活躍起來。”“從這個‘鬧’字中,我仿佛感受到作者的喜悅之情。但如果把‘鬧’換成‘濃’,就不一定有這種感受了。”
三、比較閱讀——升華與拓展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1.在對話中發展概括能力。
教材中的古詩多是兩三首、三四首一起出現,幾首詩之間有內在聯系。如《山行》和《江雪》同是借景抒懷之作,在經歷了“猜讀”、“誦讀”之后,讓學生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并給它們擬一個共同的題目。有的學生說:“《山行》描寫的是紅彤彤的情景,《江雪》描寫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我給它們擬的題目是《紅與白》。”有的學生說:“《山行》描寫的是秋季,《江雪》描寫的是冬季,所以我給它們擬的題目是《秋與冬》。”這兩種回答分別從意象、情感兩方面進行概括,使學生的聚合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2.在對話中陶冶美的情趣。
相同或不同作者的風格不同的詩,也可以進行對比聯系。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美是西湖瞬變的美,由“白雨跳珠亂人船”的“亂”瞬變到“水如天”的靜,這種變化充滿著動感美;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美是一種色彩的美,色彩濃重,充滿著早晨的靜謐。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感受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湖之美,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油然而生。
“猜讀—誦讀—比較閱讀”三種對話方式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如果縱向聯系,可以理解為古詩教學的三個層面。“猜讀”是引入對話情境,“誦讀”則是與作者開展心靈的對話,而“比較閱讀”則是為了拓寬古今對話的空間。當然,也可以考慮學情的需要、學習的內容等因素,單獨選擇一種或兩種方式進行優化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