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課堂——讓語文教學彰顯活力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花石崖小學 張志斌
發布時間:2013-10-30 18:00: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實踐教學中,我嘗試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把語文學習向課前拓展,向課后延伸,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創造,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去實踐,學生蘊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閃光,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真情流露”中表現自己,體驗成功,讓語文課堂教學彰顯活力。
一、開放教材,語文教學彰顯活力的基礎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憑借,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語文教學需要我們積極開發課外學習資源,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激發學生留意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用課外獲得的知識來充實課堂,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真正體現“課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教育觀。如在教學《九寨溝》這篇文章時,學生被文中優美的自然風光所陶醉,但這些感受只是停留在想象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我把九寨溝風光VCD、郵票、明信片、門票、紀念品等課外的教學資源搬進了課堂,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眼界,豐富了課文內容。在教學《霧凇》時,我緊緊圍繞“霧凇”這個知識點,制作了專題學習網站,為學生提供了系統全面的學習資源,將學習中需要的書本知識及網上信息,分成“霧凇美景”、“霧凇成因”、“形成過程”、“霧凇家族”、“霧凇特點”、“名字由來”六大部分,并與自然、社會等學科有機整合,設立“相關知識”。讓學生暢游在開放的教材中,領略霧凇的無限魅力,探索了語文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開放課堂,語文教學彰顯活力的源泉
所謂“開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學”的主體地位,“教”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享有相當的主動權,擁有積極思維和參與教學活動的充分余地。教育家赫爾巴特把教學關系歸結為“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我認為,學為主體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以學生為主體,教為主導也不完全就是以教師為主導。有序的開放課堂在觀念上承認和尊重學習的主體地位,把學的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同時,我認為教的主導作用是不能被排斥或者被其他作用所代替的,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是制訂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并隨機應變,排除障礙,學生則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多種教學活動,以達到最佳效果。
三、 開放評價,語文教學彰顯活力的保障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對教學效果作出描述和確定,是語文教學各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的目的是檢查和促進教與學。傳統課堂的評價最多的是生生、師生之間的評價,但有時有些學生礙于情面,講好話的多,挑缺點的少,久而久之,學生的評價停留在“好”、“太棒了”等贊揚的詞語上,忽略了評價的真正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傳統教學模式采用的教學評價,已經不能適用于新的教學模式,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有開放的教學評價與之相適應,以便更好地促進語文學習。
傳統的教學評價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忽略了生生協作評價,家長、社會對學生的評價,在這種評價機制下,學生僅僅是學習的接受者,無法體現主人翁精神。開放的課堂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協作、探究性學習,因此,語文課堂的評價機制應該是多元化的、動態化的。
教師的評價要有導向性和激勵性,讓學生敢動、敢說、敢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活動獲得盡可能多的實效。傳統的教學評價,以知識為核心,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學習者能夠記憶教師所教知識數量的多少。而開放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的標準從知識轉向了能力,還包括了學習動機、協作學習的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更要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只要學生的回答有一點道理,能自圓其說,就要給予充分肯定。這樣,學生擁有了教學的知情權、選擇權、自主權,教師走下講臺,來到學生中間,并與他們共同學習,也嘗到了教學相長的甜頭。這種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無疑會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熱情,也開啟了他們的智力,使智商和情商真正達到和諧共振的新境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通過這樣精心構建一個開放式的課堂,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融入“大語文”的廣闊天地,使思想道德教育不再是空口說教,讓學生獲得了潛移默化的教育,讓我們的課堂精彩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