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文本為中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生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共同創設“互動閱讀”新境界,質疑問難、孕育真情、實踐體驗、多元評價,在教師、學生、作者的生命交流和智慧碰撞中不斷提升課程意義,生成課堂精彩,實現教與學的共振。

一、以問激趣誘互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或師生、生生合作探究為形式,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這是探究性學習的內涵,也體現了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善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啟發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勇敢地提出問題,主動地探索問題,最終獨立解決問題。

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問題,以問激趣,誘發互動,為學生的成功學習導航。可以問在關鍵處,問在疑難處,問在求異思維處,問在課文留白處,問在拓展延伸處。如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我引導學生由課題入手生疑:①誰是“白衣戰士”?②為什么被稱為“白衣戰士”?③“白衣戰士”為什么會是“永遠”的?其中第三個問題最具探究價值,是學生把握課文重點、理解文本內涵、感悟作者情感的關鍵,我以此提綱挈領,貫穿閱讀教學始終,讓學生小組合作,在朗讀、討論、交流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相互啟發、辯論中感悟葉欣救死扶傷、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學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主動質疑,全程參與,研究解疑,思維獲得了拓展,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真情孕育創互動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教師以情感真摯的語言駕馭自己的課堂,往往能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民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愉悅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求知欲望高漲,自由地想,大膽地說,積極地問,樂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師生之間形成了互動、交流的對話平臺,并在多向的交往,集體的互動中一起感受生命的可貴,迸發生命的激情,接受心靈的洗禮,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實踐體驗促互動

教育經驗告訴我們,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記憶或理解。而體驗正是一切心智活動的前提與基礎,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交流,從而獲得新的認識。

“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這是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觀的突出體現。充滿人文性的語文學科源于生活,重于探究,教學過程中只有變教學要求為學生成長的需求,變理性的機械分析為感性的實踐體驗,引入實用、科學、審美的活動方式,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產生“經驗”與“頓悟”。如教學《春聯》時,我讓學生開展春聯誦讀比賽,并自己搜集、書寫春聯,在教室里張貼、展示,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課堂上便出現了生動活潑的互動局面。這樣,學生的學習成果來自自己動手,既培養了多方獲取信息、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四、多元評價勵互動

如當學生朗讀十分出色時,教師可充滿激情地評價:“你讀得真投入,請把這句話再讀一遍,給大家當一次小老師。”“你的朗讀,讓我聞到了花香。”“你讀得真棒,讓老師和同學們都陶醉了!”情真意切、豐富多彩的評價語,定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當然,在充分肯定讀得好的同時,還應讓學生看到自己讀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力求改進,形成“評價—指導—練習—提高”、“再評價—再指導—再練習—再提高”的良性循環,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以情為渠、以愛為道,以生活為舞臺,精益求精研文本,滿腔熱忱促互動,才能奏響“互動閱讀”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