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審美人類學中國化及其意義
作者: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宋 勇
發布時間:2013-10-18 14:14:07
【摘 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導下,將美學和文化人類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審美人類學是用人類學的相關方法和概念系統研究美學問題和審美現象,是美學和文化人類學進行深度整合的一門復合式、交叉式新興學科,這樣審美人類學與美學兩者之間也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在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審美人類學研究初步形成并不斷發展,國內不少學者對審美人類學進行積極且卓有成效的學術研討和闡釋,不斷推動審美人類學中國化進程,具有重要學術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審美人類學 中國化 意義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課題成果,常規項目:審美人類學中國化研究方法與意義,項目編號:2012-14。
審美人類學中國化的可能性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傳統美學與中國美學在當代出現了嚴重危機,成為傳統美學這門學科面臨著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促使美學界學者們以及與此相關的人類學界的學者們紛紛為美學面臨的各種困境反思并探尋新的出路。學者鄭元者指出,要改變傳統美學存在的困境,當代的人類學美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它是當代新美學理論的先導,預示著21世紀美學研究和美學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傳統美學的價值取向和學科敘述模式具有片面性和封閉性,需要把跨界意識貫徹“美學實驗性寫作”的具體實踐,從而以具有高度協同性的跨文化的當代人類學美學的學科平臺為基礎進行轉向,從跨學科、跨文化的視野中尋找激發美學的各種可能性。學者王杰也明確表示過,作為當代中國美學主流的實踐美學,并沒有從理論上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實踐”這一核心概念從單純的哲學理論層面應用到人們熟視無睹的日常生活的研究中去,美學的概念急需更新,美學要向側重實證主義的研究方向去發展,以利于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問題。學者蔣孔陽則從學科建設的高度指出,在一定程度上,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美學這個課題既涉及人類學與美學的跨學科交叉問題,又力圖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的觀點來建設這門新學科,建構新的美學形態,理論和現實意義都很重要。
作為不同學科門類,性質自然就有不同側重,美學具有哲學的思辨性質,人類學則重視實證研究,兩者具有互補性。同時,兩者都對人類的審美文化有著共同的學術追求。長期以來,中、外美學界和人類學界學者們進行著類似的學術探求,當學術探求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覺或不自覺地就會產生審美人類學,這是共同學術追求的必然產物,是人類學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美學擺脫學科發展困境、不斷超越自我的必然趨勢。因此,美學與人類學的結合勢在必行,審美人類學應時、應運而生,這門學科的產生、發展和研究方法基于當代中國社會實踐和人類生活的演變,審美人類學中國化由此可能。
審美人類學中國化的理論方法
審美人類學中國化是以中國社會一定區域的審美實踐和審美研究成果為探究目標,以揭開中國特定區域的族群文化中被隱蔽的審美感知方式,與此同時,中國原生態文化與現代社會文明的多種結合方式及其影響,人類文化變遷中顯露出新的審美特質,也是審美人類學中國化的重要對象和內容。
在方法上,審美人類學應該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我們不能用一個民族或文化的標準評判另外一個民族或文化的審美現象。因為,審美人類學研究的本質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相互參照、啟發的交融體系中的對話與審視,研究人類學美學的共同特征或本質,把西方傳統的美學研究從形而上學轉變為一種確切的知識。美學擅長對人類最精致、微妙、復雜情感和思想作出評價。傳統美學的不足之處在于缺乏實證基礎。而人類學則擅長研究人類社會的物質文化基礎,有著系統的實證分析和田野調查的方法,這可以作為審美人類學跨學科研究的方法基礎,通過人類學中的實證等方法可以有效改造美學中形而上學的傾向與唯心主義色彩,美學研究沖破單純抽象思辨的局限,從而在廣泛吸收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具體的人類文化語境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同時,審美人類學要扎根于中國的民族審美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利用田野調查的方法研究不同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審美傳統和審美習慣。
除此之外,在方法上還應該堅持多元化的方法論原則,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比如,我們將人類學、經驗美學、精神分析現象學以及各種審美意識形態理論等方法統一起來,又如在研究的初期階段,審美意識形態和文學生產方式這兩個觀念在把人類學、精神分析和美學的方法結合起來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審美人類學對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的認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審美人類學把美和藝術置于一定文化的結構系統之內,對所有組成部分聯系起來進行系統、綜合的研究,人類學的這種整體研究方法正為美學和人類學的結合創造了先天條件。其次,從審美人類學的具體任務和研究對象來看,它包括原始人類初期的藝術才能和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形象創造力,如利用一定的形象來表達具體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并通過這種活動進行情感的表達、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求知以及同類之間的溝通的能力等。這些包容了人類文化研究的對象,并對其他社會科學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吸收了各種文化人類學的有益理論成果。最后,經濟全球化使人類審美價值觀有著被迫趨同的走向,但是審美人類學不應該以犧牲弱小民族的審美現象和審美文化為代價。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比較研究的學術基礎上,闡釋著各具特色的文化特質,傳遞其中積極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審美交流方式,從而為人類的審美文化資源寶庫增添瑰寶。從人類學的目標來看,站在文化相對論的立場上,對不同文化形態的深入研究使人類不同文化交融和相互了解,達到和諧共生,這與審美人類學目標相一致。
審美人類學中國化的意義
審美人類學最終是為人類審美發展尋求可行性的科學依據與學理論證的,這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就是人類異化的自我揚棄,是人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又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也就是真正地屬于人本身審美發展的社會。而在此之前,所有的人類文明和文化等都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方面或精神方面作基礎準備,其中必然潛存或多或少的關于人的審美發展的成分。我們的審美人類學研究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以及對于文藝學、美學等學科建設要提供學術價值和意義。這也就是說,審美人類學應該被定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范圍之內,其學術價值和意義首先應該定位在鮮明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論證上。對審美人類學的深入研究,同時也豐富發展了所謂“弱小者話語”理論的研究。審美人類學中國化研究基于中國各民族的文化資源、文化類型,這些研究資源中包含的少數民族文化類型要比西方研究的黑人、婦女等亞文化更豐富,并且審美上更富于深厚而積極的意義。中國本身就是多民族國家,有著廣泛的少數民族美學和文化資源,將少數民族的美學和文化傳統納入到審美人類學的研究主體范疇,有利于新的美學研究領域的開辟,更有利于從學術角度提出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整體發展從而走向世界的建議。
審美人類學研究有著開闊的理論視野和豐富的田野資源,其學科優勢日益被學界所重視,很多學者已經關注審美人類學中國化,審美人類學必然會逐步發展并成熟起來,會有更多的學者關注審美人類學和審美人類學中國化。
參考文獻:
[1]鄭元者.蔣孔陽的美論及其人類學美學主題[J].文藝研究,1996,(6).
[2]王杰,海力波.審美人類學:研究方法與學科意義[J].民族藝術,2000,(3).
[3]王杰.審美幻象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王杰.審美幻象與審美人類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審美人類學的學理基礎與實踐精神[J].文學評論,2002,(4).
[6]王杰等.審美人類學視野中的“南寧國際民族節”[J].民族藝術,2002,(3).
[7]馮憲光,傅其林.審美人類學的形成及其在中國的現狀和出路[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8]戶曉輝.審美人類學如何可能——以埃倫 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9]向麗.走向跨學科的美學研究——近年來審美人類學研究綜述[J].民族藝術,20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