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宮廷體育的繁榮及其價值初探
作者:咸陽師范學院體育系 陜西咸陽 劉 博
發布時間:2013-10-18 18:22:28
【摘 要】唐代體育按照性質和領域,大致分為宮廷體育、軍隊體育、寺廟體育和民間體育等類別。宮廷體育是唐代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吸引力最強的一種體育形態。通過對唐代宮廷體育的開展情況、發展原因以及歷史價值進行探討,為當前社會各階層積極參加全民健身活動,促進體育全面、和諧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唐代 宮廷體育 發展 原因 意義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0JK355),咸陽師范學院科研基金重點資助項目(07XSYK101)。
在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史長河中,唐代體育文化猶如其中一簇晶瑩璀璨的鮮花。通過對唐代宮廷體育的開展情況、發展原因及歷史意義進行探討,為當前社會各階層積極參加全民健身活動,促進體育全面、和諧發展提供借鑒。
唐代宮廷體育的繁榮
唐代宮廷體育以皇帝為首,包括皇親貴族、妃嬪宮女、進士學士、文武百官等人員,涉及到擊鞠、蹴鞠、驢鞠、田獵、拔河、競渡、奕棋、射箭、秋千、健舞、養生等內容。
1.皇帝的體育活動
唐朝的歷代帝王,多對體育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或觀賞,或參加,涉及到擊球、田獵、圍棋、拔河、競渡等活動。
中宗在位時,親自在御苑組織過一次令人捧腹的重臣元老拔河賽,還主持過一場精彩的擊球比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僖宗,可稱得上是一位興趣廣泛的體育全才。他“好騎射、劍、槊”,又“好蹴鞠”,而“尤善擊球”。他在公元824—826年在位期年,先后觀賞過四次競渡。宣歷元年(公元825年)七月,他還詔令“王播造競渡船二十艘” [1]。
2.官員的體育活動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代達官顯貴們對體育的愛好,也不亞于當朝皇帝。他們或奉詔參與君王的體育活動,或與同僚、部下進行各種運動。其興趣主要集中在擊球、圍棋、游獵、投壺等項目上。
《太平廣記·卷二十三》記載,德宗時,太尉、中書令李晟好擊球。圍棋、投壺之類簡便而文雅的體育活動,在貴族、官僚中間相當流行。《新唐書·裴寬傳》記載,禮部尚書裴寬“性通敏,工騎射、彈棋、投壺”。田獵在官僚貴戚中盛行不衰。太宗弟、巢王李元吉亦“性好畋獵”,居然自稱:“我寧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獵”。貴族、官僚頻繁弋獵,致使鳥獸也為之驚恐不安。
3.學士的體育活動
唐代學士參加體育運動,最熱鬧的莫過于每年一度的月燈閣球會。月燈閣位于長安游覽勝地曲江池東岸。在唐后期,每逢陽光明媚、芳草初青的時節,新科及第的進士們,都要來此聚會,并“置打球之宴”。參加球會的進士,有的具有相當嫻熟的技藝[2]。
4.軍將的體育活動
與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一樣,唐朝也很重視軍事武藝。唐太宗明確指出,“兵士唯習弓馬”是其正業,所以他“每日引數百人于(顯德)殿前教射”,并且親自考試,“射中者賞弓刀布帛”。從唐玄宗詔令軍隊開展馬球之后,打球成了“軍中常戲”,軍隊馬球運動從此蓬勃發展。
5.女子的體育活動
與各封建王朝相比,唐代女子體育十分活躍,成為唐代宮廷體育以及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一大特色。唐代宮廷女子的體育活動主要有:
蹴鞠:唐代蹴鞠大體上可分為用球門和不用球門的兩種。唐代女子主要是參加“白打場戶”,即不用球門的、兩人或多人對踢的運動形式。
驢鞠:在擊球成風的唐代,女子大部分騎驢打球,稱為驢鞠。《新唐書·郭知運傳》說,郭知運的兒子郭知義,在出任劍南節度使的時候,就曾經教女伎乘驢擊球。
射箭:射箭是唐代宮女比較常見的一種體育活動。王建《宮詞》中有“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的句子[3]。
弈棋:唐代宮廷女弈以楊貴妃為代表。《明皇雜錄》記載:“天寶中,嶺南進白鸚鵡,頗聰慧,洞曉言辭,上呼為“雪衣娘”。
秋千:唐代宮廷秋千開展比較普遍,是每年寒食節的重要活動內容。
唐代宮廷體 育發展的原因
1.經濟發達、社會穩定、文化繁榮是唐代宮廷體育發展的基本原因
唐朝開國以后,唐太宗能借鑒歷史教訓,采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改善農民處境、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使唐代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使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在這一歷史時期,經濟空前發達,政治相對穩定,這是唐代宮廷體育發展的基本前提。
2.唐代宮廷體育的發展是唐代人對我國古代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的結果
唐代宮廷體育的內容,許多是對前代體育活動的繼承。同時,富有創新精神和奔放性格的唐代人對之有了新的改進和創造。如驢鞠、步打球、木射、踏球等活動的出現,相撲棚,專職棋待詔、打球供奉等專職人員和機構的設立,以及蹴鞠中充氣球和球門的出現等,都是唐代人在體育文化方面的杰作。
3.唐代宮廷體育的發展是民族體育文化、中外體育文化相互交流的產物
唐代宮廷體育的基本內容來自于中原地區的漢族和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并吸收了外國體育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唐六典》中記載:“凡大宴會則設十部之伎于庭,以備華夷。一曰宴樂伎,二曰清樂伎,三曰西涼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麗伎,六曰龜茲伎,七曰安國伎,八曰疏勒伎,九曰高昌伎,十曰康國伎。”[4]在唐代有關養生、保健的書籍中,有部分來自天竺的內容。
4.唐代最高統治者自身對體育的嗜好和倡導
在封建社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封建帝王對某項活動的態度,對該項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帝王熱衷于體育活動,會對身邊的文武大臣、妃嬪宮女等產生導向作用,直接推動了宮廷體育的活躍,并進一步影響到了民間。
唐代宮廷體育的歷史價值
1.唐代宮廷體育是唐代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層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唐代宮廷文化包括服飾、飲食、建筑、詩歌、音樂、舞蹈等內容。除此之外,宮廷人員的體育活動也是他們現實生活中比較活躍并富有激情的一部分。研究唐代宮廷體育,能夠全面把握唐代宮廷文化的豐富內涵,深入了解宮室人員的真實生活。
2.唐代宮廷體育是唐代對外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反映了唐代殷實強大的國家實力和包容自信的精神風貌
唐代國家設有棋待詔、打球供奉等專職人員,開辦了相撲棚等組織,并以體育活動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舊唐書·宣宗本紀》記載,大中二年三月己酉,“日本國王子入朝貢方物,王子善棋,帝令待詔顧師言與之對手。”[5]這些記載反映了唐代體育所達到的水平和所承擔的文化交流使命。
3.唐代宮廷體育推動了唐代其他體育形態的發展
白居易在《時世妝》詩里寫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是說宮中往往有什么新梳妝樣式流傳出來,民間便競相仿效,就逐漸成了全社會的風尚。同樣的道理,以皇帝為首的宮廷體育充分開展,也會對民間體育、女子體育、軍隊體育、寺廟體育產生引導作用,成為唐代體育活動十分活躍的直接原因。
4.唐代宮廷體育促進了唐代剛健、活躍、開放世風的形成
在唐代宮廷體育的引導下,學士、軍人、僧人以及女子等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體育活動,加之武舉的推行和戶部用人標準的改進,一改六朝以來盛行的文弱之風,促使唐代形成了剛健、活躍、開放的社會風氣,體現出了盛唐氣象。
結 語
1.唐代宮廷體育的參與人員主要包括以帝王為首的皇親貴族、妃嬪宮女、進士學士、文武百官等人員,涉及到擊鞠、蹴鞠、驢鞠、田獵、拔河、競渡、奕棋、射箭、秋千、健舞、養生等方面。
2.唐代宮廷體育的發展除了經濟、政治、文化全面進步這一基本原因外,還與對前代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國內外體育文化的交流、統治者自身的嗜好等因素有關。
3.唐代宮廷體育是唐代宮廷文化和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組成部分之一,宮廷體育的活躍,刺激了唐代民間體育、軍隊體育以及寺廟體育等體育形態的發展,促進了唐代剛健、活躍、開放世風的形成。
4.研究唐代宮廷體育,對于目前發揮社會上層在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中的導向作用,形成健身、健康、活躍的社會風尚,促進國民體育全面、和諧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四三[M].北京:中華書局,1956:7844.
[2]潘孝偉.唐代體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12:13-20.
[3]林思桐.中華體育五千年[M].西安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1984:89.
[4]李季芳,周西寬,徐永昌.中國古代體育史簡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145.
[5](后晉)劉昫.舊唐書·中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620.
[6](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5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