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者: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中心小學 陳紅霞
發布時間:2013-10-14 16:28: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創造性、創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新時期教師肩負的特殊使命,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代要求,如何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先決條件,對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觀念受以往觀念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只注重學生的成績,不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此,語文教師要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深刻領悟新課標要求,注重學法研究,變教案為學案,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意識的培養,使自己的教育教學適應新課標和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巧用策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發散思維,開拓思路。
發散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創造思維是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辯證統一。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主要是教會學生學會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和結論。教師還可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訓練,同一事物、同一題目的作文,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觀察角度,要有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敘述方式,甚至還可以有標新立異的中心思想。這種多向的輻射,開拓了學生的創新思路,包含了創新的因素。
2.大膽想象,促進創造。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想象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假設青蛙跳出井口,它會怎樣?請你說一說,再寫下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踴躍發言,答案各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說話寫作能力,一舉兩得。此外,還可以通過畫畫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教學《五彩池》,為了使學生了解五彩池形狀多、異,可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從中受到美的感染。而且不同的畫作,正體現了學生的理解和創意。
3.大膽求異,逆向思維。
我們的大部分學生循規蹈矩,缺乏靈性和創造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學生突破思維定勢。例如教學《司馬光砸缸》一文,學生懂得救人的關鍵是人與水分離,常規是把人撈起,即人離開水,但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司馬光逆向思維,砸開了水缸,使水離人,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找找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舉一反三,大膽求異,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4.質疑問難,敢于創新。
質疑是探求新知識的開始和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創新思維的動力。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鼓勵他們敢想、 敢疑、敢問,發揮學生創新潛能。可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提出一兩個問題,也可安排在課中課后,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對學生提出的關鍵處,在點子上的問題,應組織學生討論求得解決。同時,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在題目上質疑,在字、詞、句上質疑,在課文內容的聯系上質疑。在似乎矛盾而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質疑,這樣,學生在問中學,學中問,學會質疑,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落到了實處。
5.重視“學法”創新。
重視學法的研究與創新,是新時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然。首先,要讓學生主動學習,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內在動因。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學習情境,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其次,要讓學生學會嘗試探索。例如對具體的語言環境,通過換詞、擴詞、聯系上下文內容等方法,體會用詞的妙處以及某個詞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要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抓住文章的重點、難點,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蘊藏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無限生機。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站在新時期教育工作的至高點,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創設美好和諧、自由寬松的課堂環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盡好教師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