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幾點做法
作者: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王 勇
發布時間:2013-10-14 18:23: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美國克伯屈說:“教育屬于生活,教育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很有用的學科。幾年來,我在結合教材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挖掘生活中數學知識有以下做法:
一、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知
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數學源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感知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欲望。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在人體上存在著多少有趣的比例嗎?將拳頭翻滾一圈,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人腦袋高度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就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性思維。為了使學生們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搞清三種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組織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進行演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另外,對于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于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比如2009年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我國剛剛成功舉行第29屆奧運會,于是我在課前準備了前兩屆奧運會中國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自己編題,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編出了不少分數應用題,如“中國隊總共獲得100枚獎牌,其中女運動員奪得的獎牌數占3/10,女運動員奪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還組織學生進行預測: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中國能奪得多少枚金牌?有的說“16枚”,有的說“比上屆多3枚”,還有的說“能奪得比本屆獎牌總數多2/10”,于是我就問“要知道預測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呢?”這是一道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題目上,使他們感覺到不是在解應用題,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還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元、角、分”的教學之后,我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對于一些學困生,我還帶著他們去學校商店,通過買一些學習用品,讓他們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組織學生為地震災區獻愛心活動中,我就借此機會讓學生把家里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