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進行中,我在對學生學習狀況調查時,得到了這樣一組數據:課堂中最喜歡做的事,60%的學生選擇了“做作業”,30%的學生選擇了“聽老師講課”,只有3%的學生選擇了“提出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已經習慣于被動學習,不想思考和提出問題,因為我們的課堂學習中沒有探究任務,不需要學生的提問。教師把時間都占領了,學生把課堂學習當作一種任務。為了扭轉這種狀況,從2010年開始,我校提出了“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一、“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改革之“起點”探索

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改革的起點在哪里?我們認為主要是在兩個方面:(一)是文本深入解讀。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基本特征,結合教材導學系統中“知識與能力訓練點”的特點,并通過發掘教材中“泡泡”提示、課后思考題、課前導語等知識能力訓練隱含點所透露出來的語言因素,制訂了《知識與能力細目表》,以此來指導教師備課、教學,從而達到文本的深度解讀。(二)是學情深層分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學生是個性化的,是多元性的,也是具有即時性思維變化的獨立個體。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受是不同的,對教師的講解也會有其獨特的體驗。

二、“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改革之“路徑”探索

“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的抓手在哪?我們組織全體語文教師開展討論與實踐,形成了共識:以課堂教學模式為抓手,推進“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改革。經過不斷實踐與探索,初步形成了“三環六學” 自主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環:導入自學。第一步:導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本課學習,發放學案,把學生帶進一個充滿學習問題的環境之中。第二步:試學,學生根據教師編制的學案開展獨立自主的學習,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各年級的具體要求,重點落實五個字,即“讀”,讀通課文;“畫”,畫出生字新詞;“學”,學會生字新詞;“注”,在課文中作批注,完成老師在學案中提出的相關問題;“問”,即提出問題,試著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向同伴詢問。

二環:合作交流。第三步:展學,教師根據學生試學的狀態以及小組學習的情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檢查,學生代表發言,小先生講學,重點談自己的獨特理解,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第四步:研學,教師為學生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與要求,各小組學生據此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各小組匯報研學的成果,在匯報中師生共同探討問題,凸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導”之間的溝通與互補,給學生以高層次的引領。

三環:鞏固運用。第五步:固學,完成課堂小練筆等課堂作業,并進行交流和點評。第六步:延學,布置個性化作業,進行課堂小結;提出拓展性的學習任務,完成拓展性學習任務的要求。

三、“以學定教”教學評價的實踐

為了打破“教為主體”的教學傳統,我們依照新課程教學理念,提出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評價構想,改變了觀課、評課文化,制訂了“以學定教”的課堂評價表,引導教師從關注自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

“以學定教”的課堂評價表,有六個項目,項目一,模式落實情況,指標要求:“三環六學”模式清晰,各環節、步驟落實到位。項目 二,“小先生”講學情況,指標要求:“小先生”講學時間不少于8分鐘,“小先生”自信、聲音響亮清晰。項目三,教師講課情況,指標要求:講課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在學生已學的基礎上引導點撥,問題設計精煉。項目四,小組合作學習情況,指標要求:組長能有效組織分工學習,有交流、有傾聽、有質疑、有匯報。項目五,小白板使用情況,指標要求:充分發揮小白板在學生展學、匯報過程中的價值,白板、黑板、多媒體有機配合,高效利用。項目六,當堂練習情況,指標要求:學生動筆時間不少于10分鐘,三分之二作業量課內完成。

“自主合作學習”應該在大教育、大生活背景下開展,并且有其遠大的發展性目標。因此,“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有三層含義:一是教師的“廣角”視野;二是課堂教學的“拓展”空間;三是教師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所創建的“銜接”機制。我們認為學科教學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課堂之中,而是要把課內與課外、學生與教師、教學與教材緊密相融,把課堂的空間和課本的空間以學生的發展為原則進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