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意義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店塔第一小學 拓延輝
發布時間:2013-10-14 18:14: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課程標準》認為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做到數學教學生活化,學到的數學在生活中隨處可用。在學習數學時要選擇符合人的思維習慣,為未來的需要作好準備。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
學習數學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很自然的數學課堂,在生活中,我們幾乎時時與數打交道與形狀打交道,這些都是數學因素。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如果簡單把那些抽象化的數學機械地教給學生,可能讓學生一頭霧水,所以,我們要將其生動化、有趣化,讓它變成讓學生很容易理解的事物,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就是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新課標下的教材中各種圖片都是取自于生活中的素材,這些圖片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包含著數學知識與教育理念,這樣做就是讓數學教材更具有生活氣息,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生活知識。例如,我們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們可以以自己的身體為例,身高與頭的長度比例約為7∶1,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例也是7∶1,兩臂側平舉指間距與身高比例大約是1∶1,為了證實這一說法,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讓他們把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中。
二、把數學應用在生活中
數學知識的是抽象的,在課堂上學會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為了應用在生活中,這樣才達到了學習數學的目的。為了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的好習慣,在課堂上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善于聯系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必要時做一些處理,使之更多地與實際相系、更貼近生活。數學內容與生活相結合要與學生的認知相符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數學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原型,體育教師要善于找到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抽象的教材知識還給生活實踐,使抽象具體化、生動化,把抽象的課堂生成一個充滿生機的樂園。比如,小學數學有“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應用題”一課,這時候,應用題較以前有了一定的難度,此時,如果還是用以前的方法教學,可能引起學生的乏味感,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生活場景,那節課,我故意遲到,裝作急急忙忙的樣子走進教室并故意向學生表示歉意:“剛才有點事來晚了,原因是我看到一個賣蘋果的農民伯伯正在為一大車蘋果發愁呢?!睂W生一聽就來了精神,認真地聽我的解釋,我接著說:“這么多蘋果要賣很多錢你應該感到高興才對啊,為何發愁?原來,有一個收購蘋果的商人要買這些蘋果,有1050斤,50斤裝成一袋子,共裝21袋,一袋付150元,共給伯伯3150元。但這位伯伯不會算賬,不知道是不是對的,正在發愁呢。但是,我們的同學會算賬,能不能幫這位伯伯算一算呢?”這是一節算術課,但老師的開場與生活聯系在了一起,把經常見到一件事搬到了課堂上,學生聽到這件事后情緒高漲起來,都想當一名算術小先生,急于幫伯伯解決問題。這樣的引導讓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起來,馬上有了興趣,很快他們根據自己的知識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并不是那么難,而是與生活中的問題結合起來很快就會解決,也讓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好數學對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三、學習方式的生活化是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數學的價值在于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們更要提倡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數學學習并不是簡單地就能體現出它的價值,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生活化包裝,即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有意識地聯系在一起,讓數學與學生的學習在磨合中架起聯系的紐帶,讓這條紐帶帶著學生通往知識的殿堂,不斷掌握學習方法,用自己最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數學,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之所在,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課堂上學習數學是學習基礎知識,但是實際的運用還要靠更多的時間與機會來進行,所以,我們要創造一個平臺讓學生有機會來拓展所學的知識,我們要經常組織與生活實際背景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這樣做,最基礎的好處是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還能開闊數學視野,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快數學知識的消化。
總之,教育是為生活服務的,同樣,數學學習也是為了生活服務的,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注重知識的運用。所以,老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注重對他們數學知識的生活化教育,讓他們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真正讓他們的學習為自己所用,服務于自己,服務于別人,服務于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