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少四多——數學目標綜合化的教學思考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爾林兔中學 郝志平
發布時間:2013-10-14 18:05: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新課改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力求變革傳統的被動式、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旨在引導學生由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促成數學學習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課程提倡教學目標綜合化、多元化和均衡性,使學生在獲取知識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同步發展。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綜合化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及學習體驗談點淺見:
一、少一些作秀,多一點真實
如何將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轉化為現實的教學目標,關鍵要清楚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與我們期望的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以便確立符合學生實際的真實目標,而不能憑空想象,故弄玄虛,提出所謂符合時代潮流“新穎的、前衛的”目標,這種憑經驗形式或照搬照抄課程標準的作秀之舉是不科學的,更是不負責的。目標確立后,就要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學習方法及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實現目標。因此,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學生熟悉的,尤其是數學中許多問題的背景應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有關聯,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激情;認識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心理發展規律,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去思考;教學活動方式應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結果與過程統一、認知與情感統一、思維與方法吻合,這有利于師生互動和學生思維的充分發展。總之,少一些作秀,多一點真實,我們就能換位思考,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憂學生所憂,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
二、少一些預設,多一點生成
教學目標綜合性決定了師生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為此,教師必須把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習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更是學生自我發展與提高的過程。故教學設計要依據學生的需要和狀況,要有靈活多變的機智和策略。應根據課堂教學進程中出現的沒有預見的情境,及時調整課前的預設,給學生騰出空間,留出時間,讓學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生成,獲取有根有源的知識,使他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充分展示知識的生發過程,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應少一些“莫名奇妙”的提問,極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教師自己的思路上來,牽著學生轉,會制約學生的思維與個性的發展。應多一些創造性的提問,設計一些合適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全員參與,給他們提供表現自己,展示自我的舞臺和機會,努力促使學生學有所得,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獲得充分的發展。
三、少一些灌輸,多一點指導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得多,學生做得少,這雖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示范作用,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課堂成為教師獨自表演的舞臺,學生是擺設和觀眾,占據了學生可以主動發揮的時間和空間。針對傳統做法的弊端,新課程提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動腦思考、動口說話、動手操作的能力,數學新教材中增加了許多研究性課題如分期付款、線性規劃等實際應用問題就緣于此。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將“教師主導”讓步于“學生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學生有效學習。
四、少一些呆板,多一點創新
長期以來,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總以為講得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資料堆成山、試卷積成塔。從一道題廣泛挖掘引申、一題多解、多題一解、變式訓練,幫助學生歸納方法,總結規律,但是從不愿放手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即使是大力提倡課改的今天,依然有人是這樣,課改成為穿新鞋走老路,走過場。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拘一格,力求創新。尤其是教學方法,如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好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可運用“舉一反三”的思想,幫助學生歸納提升;運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思考、實踐;創造同伴互動的氛圍,讓學生明確知識的真諦和本源,提高合作能力;實施積極的認知干預,提升學生的學習境界;并通過總結反思引導學生概栝所學知識的邏輯結構,提煉思想觀點,拓展研究問題,并養成反思意識和習慣。總之要充分相信學生,鼓勵學生。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更新。我們的課堂教學觀念更要動態化,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課堂教學理念,既要繼承傳統做法中的好經驗如重“雙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做法,更要在全面認識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新的背景和要求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在數學教學中育人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