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是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說是有增減、有補充、有完善、有保留、有擴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洋溢著課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一、掌握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變化的主要特征

1.對課程性質中的具體內容做了相關修改。修訂后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立足長遠,緊握時代的脈搏,進一步突出了“思想性”的時代內涵,增加了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導思想的素材,從而與《綱要》的指導思想保持一致。2011版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于課程性質的表述與2003版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于課程性質的表述更為全面、清晰,凸顯了“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和“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緊密聯系、有機統一的重要觀點。

在課程性質的表述中,再次表明本課程是“綜合性”課程,強調將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內容有機整合,科學設計,避免將上述內容“割裂開來,分塊進行教學”。在課程的性質表述方面突出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重點是思想性方面突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階段、分層次對初中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導向。我們黨在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命題。十七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報告之中,是我們黨在思想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和重大戰略部署。十八大又一次對其內容進行了豐富與完善。本次修訂的思想品德課程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面對當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

3.新修定的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也有所變化。其中與《綱要》精神保持一致成為變化的亮點之一。例如課程目標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提出“有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熱愛和平”,而2003版課程標準的提法是“熱愛和平,具有世界眼光”。顯然是更進了一步。將“成長中的我”的“學法用法”改為“心中有法”,以體現我與法的關系。由于我和他人的關系會涉及集體,將“我與他人的關系”改為“我與他人和集體”。由于“交往與溝通”“交往的品德”相互包容,所以將其合并為“交往與溝通”,新增在集體中成長內容。

4.三大課程理念有所調整。2011版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的表述順序上作了調整。第一是將“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作為第一理念。2003版的表述是“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其中將“追求”改為“核心”,是分量較重的一個改動,凸顯了這一理念的重要性。第二是將2003版的第一理念改成為2011版的第二理念,作了一個順序上的調整。突出了第一理念這個目標,而第二理念為條件。第三是第三理念為方法理念。

5.教學建議的調整。第一,刪除了原第一條,“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將其變為“準確把握課程性質,全面落實課程目標”。第二,擴展了第二條,將“強調與生活實際聯系”改為“強調與生活實際以及其他課程的聯系”。以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有機聯系和融會,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變更了原第三條,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學習的內涵和外延都寬于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包括了自主學習,這樣修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第四,保留了原第四條,即“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第五,增加了第五條重要要求,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強調教材只是一個載體,教學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善于合理、有創意地備課,使教學過程更能有效切合學生。

二、運用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促使教學創新

1.要注重在教學中注入生活的內容和時代的活水,用生活來教育。建構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選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典型人和事來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國情教育。

2.重視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兩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引導學生在認識、體驗和踐行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的道德踐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