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性學業評價是針對現行學業評價存在的弊端并為解決這些弊端而提出的。以往的學業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選拔功能,注重的是一次性的終結性評價,而發展性學業評價強調評價的促進功能,關注的是多次性的形成性評價。是在學生發展過程中,綜合發揮教學評價的多種功能,運用多種科學的評價手段,診斷出學生學業發展中產生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激勵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發揚成績,對照問題,改進自己,完善自己,使學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

一、“發展性學業評價”的科學體系建構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要確立學生在發展性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建構學生發展性評價的科學體系,使孩子對自身各個方面引起全面關注,通過周期性的評價,引導孩子自我認識、自我發現,從而自主發展。在這個漸進的過程展示中,學分制的引進,使多元的評價得以量化并形成體系。學生學習過程的每一個進步通過學分展示出來、積累起來,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熱情隨之被激發。

二、學生學習行為的過程性評價

1.課內評價,讓學生自主參與并養成習慣。課內評價包括課堂常規評價、課堂參與評價和課內作業評價。

2.課外評價,讓學生作業具有動力并保持彈性。課外評價包括家庭常規作業評價和興趣作業評價。

三、學生學習實踐的反饋性評價

1.以書面為主,培養扎實的閱讀寫作能力。原則上1個單元1次,形式上以書面為主,做到綜合檢測,分項評價。

2.以口頭為輔,訓練有效的與人交流的能力。我校除了對學生進行筆試外,還有朗讀能力和聽說能力方面的評價。

四、學生學習質量的階段性評定

1.鼓勵免考,給優秀學生一份特殊的榮譽。為了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明白平時努力獲得知識比期末得個好分數更重要,我們允許部分學生每學期一次的期末考試免試。一般先由學生提出申請,家長簽名,教師根據平時課堂表現、作業質量、每學期的能力檢測、習作發表以及上課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最后按10%、20%分別推出全科免試、單項免試的對象,實施不同層次的免試評定。免考學生名單,在校內櫥窗張榜公布,并可以擔任“小小評價員”協助老師去測評其他學生的朗讀、寫字等可操作的評價。免考可以促使學生體驗成功感,提高全體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樹立班級中的學習典型,同時又能讓這些學生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采取選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個個成功。承認和尊重差異不僅應體現在因材施教上,而且也應該體現在因材施考上。讓學生選擇不 同難度的試卷,即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編擬難易不同A、B兩套試卷,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試卷。當然,假如一個學生選擇了B卷,考得較好,他可以再次選擇A卷。記錄成績時,均以最高成績記錄。實行分層考試淡化了考試的甄別功能,模糊了學生間的分數差距,而且可以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考好成績的滋味。

3.分項測試,讓偏項學生覺得“我也能行”。改變原來一張試卷單一衡量學生的做法,將期末評價分成口語交際與朗讀、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4大項目,以優、良、合格,分別給予3學分、2學分、1學分的方式實施評價。這樣一來學生某一方面的優勢被擴大化,讓那些偏項目的學生也能體會自己其實也很棒。

4.綜合評定,給學生一個全面公平的階段定級。綜合評定包括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兩個方面。“知識技能總學分”,即課內作業總學分與單元考試總學分之和;“情感態度等級”即根據學生“課前準備”、“課堂參與”、“家庭作業”、“興趣作業”四項總體情況判斷。“等級評定”可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進行,因為只有廣泛的調動、引導學生參與的評價,才更有評價的價值。

總之,對于學業評價改革,我們所追求的是一種能夠體現過程、抓實過程的管理。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能夠體現過程、促進發展的動力。教育沒有終點,因為學業永無止境,如果非得人為地定一個終點,那么,我們希望,通過評價,我們的學生在度過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后,他們沒有厭學,他們對校園仍然充滿著好奇和憧憬,他們對學習仍然充滿著興趣和熱情。這不正是我們所有老師和家長共同的愿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