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安排學生查閱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可以豐富教材的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和視野,提高閱讀的能力和識字量,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新知、探究新知的好習慣,使學生的知識水平、綜合表達能力以及人文素養不斷整合與發展。

那么,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這種能力的表現如何?是否養成了查閱資料的習慣?為此,筆者開展了在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查資料習慣的調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為了了解小學高年級學生查資料習慣的基本現狀,筆者在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進行了個案研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筆者首先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表,并對此問卷不斷進行修改。問卷分為封閉式與開放式兩部分。其中封閉性問卷由5個問題組成,旨在了解學生查閱資料的總體概況;開放性問卷也包括5個問題,以進一步了解學生查閱資料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2011年9月筆者在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六年級6個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了問卷325份,回收有效問卷299份(男生161份,女生138份),有效率為92%。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調查結果,本研究還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

二、研究結果

1.封閉性問題的調查結果。

我們請學生就5個封閉性問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對回收問卷中學生的回答所在的相應比率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男女生在封閉性問題中肯否回答的比率

從表1中可看出,不論男女學生對問題作出肯定回答的比率都遠遠大于否定回答,表明絕大多數的學生都了解、喜歡并認同教材中提供的“小資料”,并能通過其他方式搜集資料。學生在課堂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小資料”的表現也明顯優于課外查資料的表現。

學生查資料的習慣與性別關系如何?現選取問卷中的“除了教材中的‘小資料’,你平時是否還查閱其他相關資料?你是否喜歡自己查資料?”這兩項內容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男女生在查閱其他資料上的態度和行為表現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表現為:喜歡自己查資料的男生數明顯多于女生,但實際中真正查閱教材外其他資料的男生數卻明顯少于女生。

2.開放性問題的調查結果。

為了深入了解學生查資料習慣的表現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利用一些開放性問題對學生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下:

從開放性問題“教材中的‘小資料’對你有哪些幫助?”這項調查可以發現學生能認識到‘小資料’有以下幫助:方便查找、查看資料;有利于提高語文水平;便于了解課文的背景與作者,更好地理解課文;增長知識。

通過開放性問題“你通過什么渠道查資料?”可以發現,學生自主查資料的能力發展水平不平衡。學生更多的是通過“上網、翻閱書籍”等渠道查資料,而很少有學生主動利用身邊的資源,比如“問家長、問老師、問同學”。

從學生回答 “影響你課外查資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答案中看出,學生實際查資料的發展狀況也不平衡。除了“沒電腦,網速慢,沒打印條件,家長知道不多、不允許上網,沒有相關書籍”這些因素外,“沒時間查”是困擾學生的最主要因素。

“你喜歡用什么樣的方法積累教材中的‘小資料’”的答案顯示:學生積累資料的方法主要是抄寫、誦讀、背誦。

通過學生對問題“你認為應該怎樣有效地整理教材中的‘小資料’?”的回答,可以分析總結出學生采取的方法包括:背誦、積累在本子上經常翻看、分類整理、加強同學間交流、默寫等。

三、分析和討論

1.學生對教材中的“小資料”總體持積極肯定的態度。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多數學生都能了解、喜歡并認同教材中提供的“小資料”并能通過其他方式搜集資料,這類學生占被調查學生的96.6%。經過調查得知,從六年級起北師大版教材就開始設置“小資料”欄目,為學生提供閱讀課文所需的背景資料、作者概況以及其他必要的知識。科任教師平時布置預習作業時也提出過搜集資料的要求,由此可見,教育干預對學生習慣的培養有一定的作用。

2.學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小資料”的表現明顯優于課外查資料的表現,學生自主查找資料的水平表現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通過訪談發現,學生之所以更愿意利用教材提供的“小資料”是因為:教材中提供的“小資料”可以直接利用,省去了“查找”的麻煩環節。從訪談中還發現,學生在自主查資料上的差異可能與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環境以及個人愛好有很大的關系。一部分懶惰、貪玩、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這方面問題最為突出;家庭缺乏上網條件、缺少可查閱書籍以及父母擔心孩子迷戀網絡的學生次之;另外的情況是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沒有時間查找資料以及不會查找導致的。除上述情況外,也有學生雖然完成其他作業難度很大(經常不交作業),但是對查找資料卻表現出極大興趣(幾乎次次完成查找資料的作業),究其原因與愛好、家庭資料儲備情況與上網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3.男女生在查閱資料的意識和行為表現上有很大差異。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男女生查閱資料的行為表現有很大差異,表現在喜歡自己查資料的男生數明顯多于女生,但實際中真正查閱教材外其他資料的男生數卻明顯少于女生,可能說明男生具有較強的主動查閱資料的意識,但實際表現弱,而女生盡管主動查閱資料的意識低于男生,但在行為表現上卻較突出。通過調查訪談分析原因可能是:男生好奇心強,但行為差,女生更多的是受命于老師布置的作業,從而使得男生主動查找資料的意識強,行為弱,女生主動查找資料的行為強,但意識弱。

通過男女生對比還發現,女生在整理教材中的“小資料”的方法上明顯優于男生,她們總結出的方法更為概括:“多讀多背、多寫多說、多說多用。”

4.學生對小資料的作用有一定認識,但在認識和行為表現上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從本次調查中發現,盡管學生能認識到“小資料”在方便查找、查看資料;有利于提高語文水平;便于了解課文的背景與作者,更好地理解課文;增長知識等方面的作用,但研究也發現學生對“小資料”的認識還存在以下問題:就個體學生而言,他們的認識不集中,很分散,除一名男生認識比較全面外,其他學生的觀點集中在“便于了解課文的背景與作者”上,只有少部分同學提出“便于更好地理解課文”這樣的觀點。

其次,學生在查閱資料上更多的是通過“上網、翻閱書籍”,而很少有學生采用“問家長、問老師、問同學”這些便捷的身邊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和教學和課后作業要求上有意識地提醒、鼓勵學生采用這種方式,因為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它培養學生的求助和互助意識,鍛煉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等。

再次,學生對知識積累中“背誦”的作用認識不足。在調查訪談中發現很多學生都是被迫選擇死記硬背的積累方法。這提示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向學生解釋“背誦”在知識積累的初級階段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教給學生一些有效整理、背誦、記憶的方法。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研究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在分析了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數據后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培養高年級學生查資料習慣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從學生表現出的查資料的意識與行為的差異當中反映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從認知領域分析,學生查資料的發展水平不均衡;從情感領域分析,學生喜歡查資料的心理存在差異;從性別方面分析,男女性別不同表現出的查資料差異也是突出的。這種教育的現狀使“查資料”習慣的養成教育顯得既重要更又必要。

2.影響高年級學生查資料習慣形成的因素具有多樣性。

(1)教師的教育觀念與閱讀教學活動的差異是造成學生查資料發展水平不均衡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外因。(2)學生查資料的內心機制包括產生動機、動手操作、選擇利用、拓展延伸四個方面。由于查資料的主體動機、欲望、興趣、愛好、個性特點、思維品質的差異,使學生查資料的表現帶有不平衡性,這是內因。(3)縱觀教學參考、教材或由其他方式提供的資料,有些敘述的語言比較專業,缺乏語言敘述的生動性與形象性。

3.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方法對學生查資料發展水平的影響非常重要。

不可忽視兒童自身的動機、欲望、興趣、愛好、個性特點、思維品質差異等方面的影響,因為它是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教育這個外因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原有的查資料水平與提問狀態出發,只有通過符合查資料習慣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起作用,才能更好地按照客觀規律來發揮其主導作用。

4.學生查資料習慣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有機的整體。

應該從低年級做起,系統、全面地考查學生查資料的現狀、各種表現、成因,探討各方面表現的內在聯系、一致性、差異性,注意研究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學習習慣的作用,以及它同智力因素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