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重要的一環。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思維活動也就最積極最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樂學呢?

一、構建輕松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驗表明,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一節課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在十幾分鐘,而且也不穩定。有趣的東西時常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要使他們老老實實地坐上四十分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教學中想方設法把游戲引進課堂。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地調節兒童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處在興奮與抑制的不斷變換中,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既有節奏又有樂趣,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認知沖突是一個人已建立的認知結構與當前的學習情境之間暫時的矛盾和沖突,是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存在某種差距而導致的心理失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置認知沖突,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喚起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需求,在學生的腦海中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因此,激發認知矛盾,能促使學生逐步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挖掘教材中的“快樂”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的具體性,越具體形象的東西,越能喚起他們的興趣。因此,直觀教學的運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據此,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在挖掘教材本身“快樂因素”上下功夫,盡量使用直觀教具。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就問學生:“你們跟爸爸媽媽到超市去買過東西嗎?”學生回答:“去過。”“你自己買過東西嗎?”有的說買過,有的說沒有買過。我又說:“那你愿不愿意自己買一次東西呢?”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愿意。”我就把事先準備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擺出來,并標上價格,讓學生說,如果你想買毛巾,價格為3元8角錢,你應該怎樣付錢。孩子們紛紛舉手,一個說:“付3個1元,一個5角,3個1角。”還有的說:“付4元,讓售貨員找2角。”孩子們個個都躍躍欲試,說出了多種付錢方法,這樣學生在快樂中學會了知識,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時,我運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兌換錢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充滿情趣;既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既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促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感

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對激發自我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學生自我獲得了成功,就得到了成功的情感體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措施使學生不斷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充分肯定學生一點一滴的成績,使學生對自己的成績有一種成功的快樂和自我欣賞。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積極的進取心。我通過創設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復習舊知識滲透到 “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接下來更深入地學習作好了鋪墊。整節課學生處于積極的狀態,學習氣氛很濃,掌握知識既快又牢固。現在許多教育研究工作者提出“自主學習”、“快樂教育”,使學生在自主、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使學習成為愉快的事,這種愉快反過來成為求知的動力,如果能給學生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學生也會樂學不疲。

總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實際,靈活多變地采用多種教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腦子積極轉動起來,活躍課堂氣氛。不僅如此,我們更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品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即數學來自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