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小學后,兒童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讓孩子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是一年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當務之急。根據多年的低段教學的切身體驗,我覺得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我們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關鍵切入點。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孩子學會傾聽、觀察、思考、表達。

首先要加強孩子們注意水平的培養。幼兒階段的注意主要是無意注意,小學生上課時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強化孩子們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把各種感官的注意力指向老師。針對這一變化,我們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孩子的注意水平。

其次要加強孩子們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活動說到底是一種思維活動,學習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初入學的孩子要很快適應學習生活,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思維能力的適應,因為學習活動中不僅有感知、記憶的過程,更要有思考、理解、歸納等活動的參與,學習才能達到高效率。

另外還要注重孩子們規范表達的銜接。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記得一次上四年級的課,我引領學生在課堂上探討童話體裁文章的特點,一個學生說:“童話都是假的。”我說這“假的”倒是事實,可聽起來真別扭,應該怎樣規范地表達?另一個學生就說:“童話都是虛構的。”不難看出,這兩位同學雖然同是四年級,但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及思維的嚴密性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從小就把話說規范、說完整、說清楚的意識,讓我們的孩子體現不一樣的教育效果,也可以更好地體現我們的職業價值。我們做教師的只要努力訓練引導他們,就一定會讓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得更好。

2.培養孩子正確的坐姿、站姿、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

我們經常借助“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的古訓和解放軍的威武英姿培養孩子們規范的坐姿、站姿,大部分孩子在一定時間段內基本上能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目前初入學的孩子們的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分析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是因為家長普遍心急,讓孩子學習寫字早,孩子手上又沒有勁兒,只好自己摸索出各種自認為能拿住筆的姿勢來,而家長一般也不太注意握筆姿勢這些細節,兩三年下來養成的不良習慣,到了小學,想矯正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們在初入學階段,教孩子寫字起步時會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握筆姿勢和坐姿,我們可以借助一首兒歌“食指、拇指捏著,中指在后抵著,無名、小指自然撐著,筆桿向后靠著”來幫助孩子們掌握正確的執筆姿勢,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為將來寫出一手漂亮的好字奠定基礎。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入學后,小學生課間和課余時間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這就要求他們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孩子們由事事依賴父母、依賴像媽媽一樣的老師逐漸過渡到事事要基本獨立完成,所以要進一步加強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因而,在初入學階段要開始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時間觀念,增強他們的獨立意識,讓他們學會自理、自立,逐漸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保護自己。

還可以建立小值日生制度,適當增加一些簡單的勞動,如掃地、擦桌子等。讓孩子們感知到,自己已經成為一名小學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家長和老師,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快。

剛入學的小學生大多數有磨蹭、拖拉的毛病。在平時的生活和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專注做事的習慣。如:明確在每項活動中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學會做完。做事的時候要一心一意,不能邊做邊玩,做完事情再去玩;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在老師要求的時間內把事情做完,不拖拉;養成認真做事的態度,追求良好的結果;堅持把一件事做完,不半途而廢,做事遇到困難要會請教別人,努力把事情做好。

同時,還應加強紀律教育,能有效控制孩子的沖動,約束他們的行為,促使他們自覺遵守班級常規,注意自己的行為不影響集體,上課不做小動作,學會傾聽、不隨便講話,不亂插嘴,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亂翻別人的東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步具備熱愛集體等道德品質。

總之,初入學的孩子需要我們用愛心、耐心和細心去研究并施教,相信孩子們一定能盡快適應充實而又快樂的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