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西安市碑林區興慶小學 馬曉琳
發布時間:2013-09-29 17:33: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多媒體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為把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一、多媒體教育技術對語文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多媒體教育技術的發展為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多媒體技術為各種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實現和操作的物質基礎。
2.多媒體為學生學習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在學生的感知階段創設情境,提供與所學課文和詞語有關的聲音、圖像,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與逼真的情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身臨其境,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準確理解所學知識。
3.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學習方式。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媒體的介入,使語文閱讀實現了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發展。這種全新的、開放的學習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4.多媒體教育技術改變了語文教學的知識觀、數量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使教學的形式有了根本的變化,還使語文教學從單一傳授課本知識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使教學的內容和數量更加多樣化、開放化。
二、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應注意的問題:
1.不能只重形式,不求實效,讓多媒體真正為課堂服務。多媒體教學確實有其優越性,但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有些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經過長期的課堂實踐檢驗,證明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是值得廣大教師學習和推廣的。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新穎和現代化,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多變和大容量,結果往往是課堂氣氛熱烈了,卻降低了教學效果。
2.要符合語文學科性質,多媒體沒必要每節課都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使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變得更為廣闊,多媒體教學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形象,能更高效、便捷地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時要正確把握好不同學科的特點,合理運用,處理好不同學科間的差異。
3.應加強師生情感的交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語文教學不但是認識活動,同時也是情感活動。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都是有情人。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也就是師生以教材為紐帶,情感互相交流的過程,是雙向的活動過程。一堂好的語文課,通常能使師生的心靈相通、感情產生共鳴。現代化教學過程主要包含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多媒體。其中教師是主導,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材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多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扶助學生主動學習、記憶、運用知識的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整個教學活動要靠教師去組織、學生去配合,多媒體的應用要在教師的安排下逐步引入,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不斷推進,以便其發揮高效的作用。
4.要與學生的情況、教材內容相適應,突出教學重、難點。當前課改的一個新理念是教師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儲備學生的觀點也要用在多媒體教學上。因為不同地區的學生水平不同,同一班級內的學生理解力也不一樣。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事,應深入鉆研教材,針對本班實際情況設計課件,切忌簡單地下載別人的課件去組織教學,圖輕松,把自己變成課件解說員。每一堂課都有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教師解決那些重點和難點問題,讓學生從聽覺、視覺、時空等多種視聽途徑將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來表達的知識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加強學生的聽課效果思維效果。可是,現在有不少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過分注重華麗的表現形式,注重大容量和課件內容的全面性,課件中的修飾動畫太多,圖標太多,聲音太多,從而導致課件的內容太多、太雜、太亂,主次不分、淡化了主題。
總的來說,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必要的,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它為廣大語文教師增添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但任何事物都應該有個“度”,我們不能盲目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把多媒體技術跟傳統教學的優點結合起來,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多媒體輔助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將語文教學帶入更廣闊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