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注意積累語言的材料。閱讀是習作的根,根深才葉茂。只有大量閱讀,才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為寫出好文章奠定扎實的基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不斷進行閱讀積累,就會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這就是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條件,寫作是閱讀的提升和歸宿。如何將讀與寫結合起來呢?在語文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應激發閱讀興趣,加強閱讀教學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巧妙引導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方可在閱讀與寫作中大獲全勝。編入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典之作,都是值得學生細細品讀的好文章。它們像一扇扇通往多姿多彩的文學寶庫的門窗,能引領學生呼吸到淡淡的書香,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學的博大精深。因此,加強閱讀教學顯得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獨特的理解與體驗之外,還可以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比賽、發表閱讀見解、討論閱讀體會,讓每一個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成為愛讀書、讀好書的求知者。讓他們深切地體會到好的文章像饑餓者渴求的面包,像貧窮者需要的珍寶,像一座閃亮的燈塔,讓學生從心底里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此外,還可利用賽詩、普通話朗誦等形式激發閱讀熱情,提高閱讀能力,為寫作引水開渠,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感悟是寫作的生命,應教會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尋找作文的感悟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文章可以得到啟發,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時,對文章的寫作技巧必然有所領會,可以作為寫作的借鑒。”由此可見,閱讀應成為作文積蓄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鼓勵學生大量進行課外閱讀并從中尋找作文的感悟,在閱讀摘錄過程中感受領悟作品的語言以及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即在閱讀中思考。細細品讀入選教材的課文,不難發現,這些作品大都出自專家、名師。它們在以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獨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讀者的同時,更以其優美生動的語言,靈活的表達,獨具匠心的布局謀篇,為每一個閱讀者提供了寫作的范本。學生除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之外,還可以學習作者的譴詞造句,布局謀篇,讓學生學會剖析,以達到訓練和培養感悟能力的目的。

教學中,我還要求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后每隔一段時間對自己所積累的知識去反芻,反復地再去讀、品、思,若有思想的火花產生就要隨時記錄,即便是閱讀新的文本,也要在反復地閱讀中邊品味邊思考,隨時記錄與作者思想碰撞產生的靈感。

三、生活積累是寫作的源泉,應指導閱讀方法,加強積累

魯迅先生曾經講過:“必須和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寫東西就靠平時積累,接觸的文章多了,自然可用的語句也就多了,寫起來便得心應手;讀到一定程度,更加熟悉各種表達方式,就可以做到錦上添花,把意思表達得更加圓滿,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對閱讀與寫作關系最精辟的論證。在作文教學中,我也曾使用過很多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走進生活,挖掘寫作素材;創設情境,豐富寫作內容……學生寫什么的問題似乎解決了,但是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語言貧乏,思想空洞,平淡乏味,缺乏生動性等。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僅僅有了真情實感、寫作素材,卻不會運用恰當形象的語言去描述,如繡花無花針一樣,縱有五彩線卻難以精心刺繡,只能望洋興嘆,這就是缺少文化底蘊,缺乏搭建橋梁的能工巧匠,從中不難看出閱讀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我針對學生的語言積累做了一些工作,每周星期一給學生積累一首唐詩,并在每天的語文課上誦讀一遍,時間長了就熟讀成誦了。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詩意你不去講,學生也能心領神會。此外,我還利用課前三分鐘,每天給孩子積累三個成語,一句名言,一句諺語。半年下來,學生積淀的語言很豐富了,時不時在習作和小練筆中能恰到好處地運用,產生妙筆生花的效果。

讀是寫的前奏,寫是讀的升華。因此,加強讀寫結合,讓閱讀與寫作并駕齊驅,不能厚此而薄彼。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讓讀與寫完美結合,彰顯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