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素養的啟蒙課程,實驗在教學中占了主要地位,有效的科學實驗是提高科學課堂有效性的關鍵。本文圍繞明確實驗任務、選好實驗材料、規范實驗操作、利用多媒體教學等幾方面來談談如何提高科學實驗的有效性。

一、 明確實驗任務,組織策劃好實驗是保證科學課堂有效性的前提

在科學課上,最讓學生感到興奮的就是實驗,也因為興奮而無序。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混亂,如實驗前,有的學生不聽老師的提示,忍不住動、玩桌上的材料;實驗中,個別同學爭搶實驗,甚至有時把實驗器材損壞等現象。針對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實驗前,首先要讓學生搞清實驗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驟,明確在實驗中主要觀察哪些現象,記錄哪些主要數據,以免學生盲目做實驗。其次是要注意材料的發放形式。針對小學生普遍好動的特點,我們在準備實驗材料時,可等到開始實驗時再請各組的材料員領取,結束后及時地整理并歸還,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后面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探究,有目的地記錄實驗現象,提高實驗的效率,確保科學課堂的有效性。

二、提供典型的實驗材料、提高探究實效是科學課堂有效性的保證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驗材料準備是否充分、典型,是上好科學課、提高探究實效的前提。好的實驗材料,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優化教學過程。提供合適的材料是學生開展實驗活動的基礎和關鍵,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操作、擺弄和思考,形成完整形象,從中感悟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和進程,培養科學的創造性思維,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教師在選取實驗材料中必須考慮能否為學生開展有效實驗提供有利的支撐,體現實驗材料的可操作性。如我在執教《液體的熱脹冷縮》這一課時,并沒有采用書上所呈現的實驗方法和材料,而是自己另外設計了一個實驗裝置。我在研究了教材后,發現書上所呈現的實驗費時又費力,而且操作起來不方便,燒瓶較大,玻璃管又易碎。于是改用了醫院里用來裝藥劑的透明玻璃小瓶,上面剛好有膠塞,再用學生平時用來喝牛奶的塑料管,插入膠塞,組成了一個簡單又安全的實驗材料,實驗效果明顯。可見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典型的材料,也是有效科學課堂的有力保證。

三、 規范實驗操作,提高實驗的準確性是科學課堂有效性的關鍵

《科學(3-6年級)課標 》指出:“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知道使用工具觀察、測量可以使觀察、測量更準確。”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習慣。許多實驗的操作過程卻容不得一點錯,否則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課堂的效率也會大大降低。如《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的教學中,讓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讓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明確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然后規范地演示操作方法,并請學生上臺操作讓其他學生對照教師和正確姿勢進行評價,最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本次教學經歷了“教師示范——學生演示——師生共評”的過程,學生學會了如何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提高了學生實驗操作的準確性。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驗證實驗的結果是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延伸

傳統的科學實驗教學中,有一些實驗可見度小,不易觀察。往往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霧里看花”—— 實驗效果不明顯,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要么教師拿著實驗器材逐一給學生看,要么讓學生到前面去看,這樣既麻煩又浪費時間。只要利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對這一類的實驗進行放大,讓學生看得明明白白。如視頻展示臺的顯微鏡頭一般可將實物放大到600倍以上,可以清晰地顯示微小的事物,增大其可見度。此外,科學實驗過程是轉瞬即逝,過后再回頭來講時已經“此情可待成追憶”,這就涉及到多媒體的“定格”功能。有時一個小小的功能會給科學實驗帶來意想不到的方便和直觀。利用實視頻暫停的方式,將某一特定時刻的科學實驗現象加以展示,而實驗主體又全是真實的。

可見合理、適時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使學生在直觀感知科學實驗結果的同時,體會科學實驗的樂趣,這是提高科學課堂有效性的又一個重要途徑。讓我們從有效、高效的視角,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高度,不斷嘗試,不斷摸索,向有效的科學課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