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人人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要求旨在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經驗,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加深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要落實好這個要求,合理組織科學實驗是關鍵。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科學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每個科學教師如何正確地、規范地組織好實驗教學,不僅決定著實驗的成敗,還將深深地影響著學生。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

一、 實驗教學中要注意作好課前的準備

(一)缺少哪些儀器和藥品,用什么來代替,實驗操作時應注意哪些事項,老師要本著負責態度去準備實驗課,即使看上去簡單的操作,也包含著較高的技巧,教師也要嘗試先行。

(二)課前準備可采取不同形式:探究活動準備、背景資料準備、方法和技能的準備、科學實驗過程和結果的準備、科學調查結果的準備等。

(三)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好以下幾點: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準備;準備的內容控制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指導;舍得給學生準備的時間;像觀察植物生長、觀察星空等準備活動,需要較長時間。必要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準備動力。鼓勵教師和學生、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準備活動。

二、明確實驗的目的和方法

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某些自然事實或掌握事物間變化規律或原因。明確實驗目的不但能激發學生興趣,還能調動他們的操作積極性。正確的實驗方法,包括操作方法和儀器的使用方法。

三、組織好學生觀察、實驗的過程

(一)在實驗教學期間,及時地糾正學生的錯誤,端正學生的科學實驗態度也是改進實驗教學的有效途徑。要注意培養學生以下品質:1.科學的志趣。實驗中有的同學樂于追求新鮮,不根據實驗的流程,盲目性操作。2.勇于探索。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膽怯、縮手縮腳的舉動,教師不應訓斥和指責,而應該多加指導和鼓勵,讓他們明確操作的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項。3.與人合作,不怕困難。教師在實驗課堂上,應調動學生之間合作的精神,因為一個實驗的成功往往在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好的合作可以事半功倍。4.增強責任感。

(二)教師應強調學生親身探究科學的過程。在指導學生《探究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這個實驗時,教師用一張普通的紙去托起一本科學書,可總是失敗。這時引導學生嘗試用紙去托書,學生嘗試失敗后,教師把紙改變了形狀后去托書竟然托起了,這時學生就產生了問題。“為什么紙改變形狀就托起了一本書呢?”也就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此時教師隨機引導,讓學生明確剛才我們只是簡單地改變了紙的形狀,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這時再讓學生去探究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學生探究積極性高漲,分組活動迅速,折紙活動認真。此時引導學生去預測 ,然后再去驗證,討論交流,學生親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得出了“一張薄薄的紙,如果改變形狀的確可以托起較重的物體” 的正確結論。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后,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重視實驗過程中數據材料的搜集與積累。科學課強調對事物不僅有量上的認識,更要從質上分析得出結論,要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會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科學化。只有能用一定的數據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了對事物性質的真正了解。

四、匯報研討結果

學生實驗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敢想、敢做,提高自身智力和興趣的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動機,學生只有親身參與實踐,開拓自己的思路,最終思維和意識才能得到提高。

五、總結及結論分析

學生通過自身參與實驗的操作,綜合推理,得出結論,可以獲得比較科學的觀點,由于小學生文字水平欠缺,這個環節主要以他們口述為主,將自身發現的現象和規律表達出來即可,這是教師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掌握知識的重要一環,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歸納提煉知識的重要一環。

總之,積極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提高他們對實驗課堂的認可和積極性,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學生應該做到:實驗前,認真預習和準備,明確實驗的原理,初定實驗的步驟,實驗時,大膽操作,仔細觀察,作好必要的記錄,實驗后,認真分析實驗的現象和最終的結果,長此以往,嚴格要求自己,養成動手的能力,實驗的操作水平一定會大有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