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改變小學生用生活語言表達對數學知識理解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把自己“溶入”到課堂活動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越感興趣,參與的意識就越強烈,思維也就越活躍。我在教學“100以內的減法”時,利用學生們熟悉的《西游記》故事情節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唐僧師徒一行途經火云洞時,紅孩兒化作一陣妖風卷走了唐僧。孫悟空和豬八戒來到火云洞,要救回師傅,紅孩兒說:“要救師傅可以,但得先幫我做一道題,做出來了,我就放了你們西去。”那是一道什么題目呢?讓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倆看看:小龍女的籃子里有蘋果和桃子一共50個,桃子30個,請問蘋果有幾個?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于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教師引導學生先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再讓學生組間交流,最后請學生代表匯報。這樣既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也有了聽別人說的機會。學生為了更準確地表達本組的意見,就會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學習的密度,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示范,培養學生語言的條理性、簡潔性和完整性

小學數學的內容雖然多數比較簡單,其中不少內容是描述性的,但內容的編排上仍體現著前后的連貫性和很強的邏輯性。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符合邏輯,如有學生學完正方體后問老師:正方體是長方體嗎?老師是這樣回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正方體,正方體具有長方體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體是長方體,它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這種回答有根有據,理由充足,邏輯性強。又如在教“圓的認識”時,有的教師闡述道:“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這句結論性的話忽略了在“同圓或等圓中”這個前提條件,這就是理由不充足,語言不嚴密,缺乏邏輯性。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模仿能產生表象,可成為日后思維的準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完備,但他們的模仿性強,這就需要課堂上的教師語言作為典范,成為規范學生語言的依據。所以教師語言首先要具有邏輯性、準確性、示范性,教師說話必須語法規范,用詞恰當,言簡意明。對概念陳述時要準確規范、合乎邏輯,對解題思路的論述要有理有據、講求順序性。

三、將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語言

教師的口頭語言要與體態語言相結合,通過聽覺和視覺的綜合運用,使學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識。如教師講解相遇問題時,一邊講解一邊做演示:兩輛汽車分別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邊說邊演示。通過演示,不言而喻,學生便懂了“相向”、“相遇”,問題也便于解決。這樣講解既形象又直觀,學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適當的表情、手勢、動作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增強語言的形象性,達到較快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的。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注意多讓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感知和內部智力的轉化,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36-8”時,我讓每個學生拿出36根小棒,問:“怎樣去掉8根?”有的學生邊擺邊說:“6減8不夠減,我可以打開一捆小棒再減,從36里拿出16,16減8得8,20再加8得28。”而有的同學則說:“我從36里先拿出10根,10減8得2,26再加2得28。”在操作過程中,學生頭腦中已形成表象,所以敘述起來思路清晰,解答正確。

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從一年級起就重視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規范性,在教學中盡可能給學生多創造一些“說”的機會,讓學生能“說”。凡學生能說的,都應該放心地讓學生去說。真正實現人人學會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