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教師角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武寧小學 高增榮
發布時間:2013-09-23 17:44: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以學生發展為本”實現學有價值的數學,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一、更新觀念
新時代呼喚新的教學理念。作為一名教師,不應把學生看作貯存知識的“容器”,而應視為等待被點燃的“火把”;學習不應該是“學答”,而應是“學問”,要讓學生不只是學會,而且要會學;要徹底把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教育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育的根本理念應該是培養學生獨立性人格,而不是依附性人格,要以創造為本位。創造力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靠環境的熏陶,喚起學生內在的自覺。所以,教師一定要轉變教會學生創造的思想,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營造寬松的、交流、討論、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才能培養學生創造的能力。
二、因“才”施教
古人說:“因材施教”是指根據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而我們所說的“才”還包括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總的來說,因“才”施教是指:“根據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教材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一種教學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還要備好學生。比如:上應用題和上計算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內容,上應用題通常采取講授法、引導法、討論法、嘗試教學法等,而上計算題通常采取自學法、練習法、發現規律法、嘗試教學法等。因而,因“才”施教是每個教師必備的一種教學方法。
三、因“材”選學
方法,是一個人走向成功所必需的“武器”。方法是活的,知識是死的,只有用活的方法處理知識,才能很好地運用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上一定要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比如:對于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這里利用轉化的思想,把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個扇形,再把這些扇形拼起來,就得到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這里再利用極限的思想(不用向學生說明什么是極限),平均分的扇形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如此分下去,就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了(這是隱性知識,學生用實際操作不能完成的),在這里教師講是講不透的,要學生慢慢“悟”才可以理解。因此,學生要學會“悟”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所以因材施教、因材選學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必須具備的重要思想。
四、主動探究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凡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自己發現的知識,我們就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思維,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主動學習的快樂。
五、發展個性
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先讓學生準備好學具和實驗材料。要求帶著如下三個問題去操作。1.你們手上的圓錐和圓柱有什么共同特征,你是怎樣知道的?2.你們手上的圓錐和圓柱在體積上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發現的?3.你能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嗎?操作時學生們興趣盎然。他們把圓錐和圓柱的底對在一起發現正好吻合,從而得出它們“等底”。又把它們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上面放一把直尺,發現直尺與水平桌面平行,從而得出它們“等高”。有的把空圓錐盛滿沙倒入空圓柱,正好三次倒滿,就理直氣壯地說: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有的把空圓柱裝滿沙往空圓錐中倒正好三次倒完,便說圓柱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其實結論都是一樣的,只是說法不同。最后通過分析綜合,學生們自己解決了這一課時的內容,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更鍛煉了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可謂教得輕松,學得愉快。
在“教”與“學”中,我們教師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學生能學會知識,并且要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創造的能力。 重視小學數學的教和學,使學生要學習那些既是未來所要求的,又是個體發展所必需的,對學生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智力訓練價值的數學,以滿足社會對未來公民的數學素養的基本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