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核心是思維,創新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會提問無疑可以啟迪思維上的創新。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能否提出高水平的問題最關鍵在于教師善于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引導,日積月累,學生從不會提問到學會提問,以至到后來提出的問題難倒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敢于問“問題”

學生不敢問問題,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關鍵是消除自卑與緊張心理。我首先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學生提高對“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愛因斯坦從小愛問為什么,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其次要提高學生問問題的興趣,消除學生懶得問問題、怕問問題的思想情緒,激發學生想問問題的欲望。老師對學生的問題要認真對待,態度要和藹,絕對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我聽到過這樣一個例子:教學《黃繼光》時,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這句話時,學生馬上質疑“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即使剛站起來也會立即被打成馬蜂窩,怎么能有力氣撲向暗堡去堵槍眼呢?這時老師千萬不要責備學生的質疑問難是故意找事,甚至加上“有意搗蛋”的罪名,要引導學生明白這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二、讓學生喜歡問“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有些老師說學生不喜歡問問題,或是沒有問問題的習慣。其實主要是傳統教學中幾乎沒有給學生問問題的機會。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創設一些知識性、趣味性的話題,老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問題邊想答案,有時問在前讀在后;有時讀在前問在后;有時變換角度問,讓學生尋疑而讀,依讀而進。我在班級中專門準備了一個“問題本”,把學生們的各種奇思異想及時記錄下來,每周評選“最佳提問人”,大大調動了學生問問題的積極性。

三、讓學生學會問“問題”

學生問問題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教師要做好問問題的言傳身教。不僅要告訴學生問問題的方法,也要作問問題的示范,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問問題。我們要善于找出最佳突破點從而設計出牽動全文的一兩個問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內容。字、詞、句、段都可以作為問題切入點。我在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把最后一段作為切入點,先通過讀讓學生對小興安嶺有一個總體印象,再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花園,一座巨大的寶庫?接著讓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用多種形式反復品讀。學生興趣盎然,讀得津津有味。這樣,既從整體上認識了小興安嶺,又積累了好詞佳句,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再如《飛奪瀘定橋》中的“飛”和“奪”,《一夜的工作中》的“勞苦”和“儉樸“,《金色的魚鉤》的題目都可以作為問題的切入點。

四、適時解答學生的“問題”

對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如果不給予妥善的解答,就可能損傷學生問問題的積極性,所以老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適時給予解答。老師解答有時可以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資料,互相討論,自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能質疑,還要讓學生會解疑。比如我在教學《水鄉歌》時,有學生提出歌怎么會裝在船里?我用一連串的反問“誰在唱歌?水鄉人民用籮裝什么?望著船里滿載的勞動成果,水鄉人民會唱些什么呢?”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突破了理解難點。有時老師對于學生的問題該導的要導。教師作為組織者,必須看準時機,及時引導,撥亂反正,將思維的小船引向正確的航道。一位老師在教《放棄射門》這一課時,有一個小組質疑:一次射門不僅關系到一個隊員的利益,還關系到一個球隊的命運,甚至影響一個國家的榮譽。他這樣做是不顧全大局的做法,不應該放棄射門。聽了他們的疑問,老師先是肯定了他們凡事以大局為重的想法很好,接著及時引導他們:球隊和國家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為了贏一個球而傷了人,就有悖于舉行球賽切磋技藝的宗旨,即使贏了這個球,整個球隊的形象也會受損,甚至整個國家的形象也會受損,會被定位為不講人道的球隊,不講人道的國家。聽了老師的引導,他們點頭默許,認識到了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對那個放棄射門的隊員也表示理解和贊賞!

總之,學生的主動學習離不開問題,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從問題開始,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