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學科,具有“載道載情”、“載史載文”的特點,同時它又是人與人之間相處與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從四個方面談我心目中的語文新課堂:

第一,瑯瑯的讀書聲——語文新課堂的活力

“一篇文章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葉圣陶語)然而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得大汗淋漓,不亦樂乎,而學生卻不知所云。我們就是要尋回那失落的語文課堂,尋回回蕩在耳邊的瑯瑯讀書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雨巷》等,當這些經典詩文在課堂上響起,或豪放,或婉約,或深沉憂郁,或高亢興奮,或婉轉優美,或跌宕起伏,這時學生會是怎樣的感受?想必一定是身臨其境、如沐其中了吧。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有生機的課堂,才是充滿活力的課堂。

“讀”,特別是有聲朗讀,文字沖擊視覺,傳達給耳朵又輸回到大腦,三重沖擊,使學生對文字的記憶與感知尤為深刻。對于文質兼美的文章,更應大聲地朗讀,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不知不覺,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語感,更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然,也離不開默讀、跳讀、泛讀、細讀等。總之,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的內容由課內延伸拓展到課外,特別是名著、優秀雜志、名家名篇的閱讀。我心目中的語文新課堂,力求達到一種狀態:書聲瑯瑯、筆尖沙沙、議論紛紛、情趣濃濃。

第二,語感培養——語文新課堂的目標

通過語感的教育和培養,可以使學生更敏銳地對語言材料的要點、優劣、情味等感知和做出準確判斷,進而使其充分發揮想象并運用語言順暢地表情達意。同時,語感培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尤其是形成個性的表達方式和風格,擁有自身的言語世界。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我認為首先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淀,提高字詞感受力。為了幫助學生積累基礎知識,我身體力行,和學生一起比賽翻字典,通過讀字典發現問題,將學到的新知識或發現的問題積累在筆記本上,并且每天上課交流。其次,在聯想、探究、揣摩、比較中培養語感。例如把相似或相對的文章放在一起閱讀、賞析、比較、探究,這樣更有利于語感的培養。如把《鄉愁》和《月之故鄉》兩篇詩歌比較學習,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詩人的思鄉情愫。

第三,情感教育——語文新課堂的境界

語文教育,說到底就是情感的教育。語文需要心靈的自由參與,需要思想的大膽碰撞,需要智慧的平等交流,需要情感的積極投入。語文是思想盡情展示的舞臺,是個性異彩紛呈的大地。那心游萬刃、情寄大鵬、翱翔九天、處濁世不改清潔自守的莊子;那與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內心充盈著強烈的激憤和憂郁、披發行吟于澤畔的屈原;那發自肺腑的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顛沛流離、憂思一生的杜甫;那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氣譜寫動人壯歌的文天祥……所有文化星空中閃爍耀眼的星辰都在這里匯聚。他們撞擊著學生的心靈,給他們以最肥沃的文化厚土。于是,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與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接,與古代人類高貴的靈魂對話,讓他們周身始終涌流著思想感情的生命之泉:熱愛故鄉、祖國、人類,珍惜青春、親情,理想美好,意志堅定,富有同情心、正義感,富有愛美向善之心……

第四,走向生活——語文新課堂的方向

我們倡導:“課程應植根于現實”,“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課堂小社會,社會大課堂”。我認為:“語文即生活。”課本即生活的記錄,教學即生活的闡釋,閱讀即生活的體驗,作文即生活的再現。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走向生活”主要表現為兩大形式:一是以課堂為起點實現語文的生活化,如憑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進行思想感悟、模擬生活進行語文實踐等。二是以課外為續點實現生活的語文化,日常生活“語文化”、校園生活“語文化”、社會生活“語文化”。例如學習《變色龍》一課時,我們排演了課本劇,同學們把奧楚蔑洛夫“勢利善變”、“諂媚奉承”的丑態演繹得惟妙惟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理想的課堂,或許沒有完美的課堂,但美好的理想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或許理想的課堂離我們甚遠,但這是我們應為之奮斗的教育之夢。讓我們為了實現自己理想中的課堂作出不懈地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