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陶行知先生主張“六大解放”,“將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拿活的自由還給學生”,實現“創造教育”,使教育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他所實踐并主張的教學方法與我們所實施的新課改的要求和目的是和諧的、統一的。作為語文教師,就應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

一、教師教學意識的開放性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沖破“三中心”(即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束縛。既立足于教材,以教材為依托,又不局限于教材,向教材外延伸,努力促進多種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既立足于課堂,重視課堂教學,又不局限于課堂,努力做到課堂的向前延伸和向后拓展,向社會、家庭及大自然的開放;既重視教師,又努力做到以學定教,促進教與學的結合,教學相長。開放的教材,開放的課堂,開放的教學,將引導學生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的境界。

二、課堂提問的開放性

課堂提問不僅是師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引導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培養思考好習慣的關鍵。教師所提問題思維空間的大小直接制約著學生思考的廣闊程度。傳統一問一答狹隘式的提問,使學生的思考空間過窄,跨度過小,阻礙了學生主體潛在探索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放”一些,“粗”一些,讓學生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展開多角度思維,獲得更多、新、奇的答案。其次,課堂提問內容還應從狹隘的課本知識中走出來,多讓學生以自己的社會閱歷、生活經驗考慮問題,開闊知識視野,以促進學生發展。

三、思維訓練的開放性

1.在自主閱讀中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開放教學時空,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習語文。這樣,學生的態度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其思維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時,初讀之后,我安排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精讀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參與意識得到激發,思維也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他們對于課文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被黃山的美景所陶醉;有的為課文精美的語言所折服;還有的則馳騁于對黃山奇石的想象之中。在自主閱讀中,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同時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

2.在合作交流中思維。合作交流是現代學習的重要方式。它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能力,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在課堂表演中思維。課堂表演是語文教學中學生喜愛的一種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活動。它不僅要求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而且體現了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與感悟。不同的學生因其思維品質的不同,其對于課文表演的角度、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這正體現了學習過程中思維的開放性。

4.在想象空間中思維。想象能力是語文學習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特別是教學后的拓展和延伸。它既能深化課文內容,又能鍛煉學生的思維。例如對狼撲向小羊以后結果的想象,對青蛙跳出井口以后所看到的景象的想象,對小珊迪被壓斷腿的情節的想象,無一不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四、學習評價的開放性

1.評價結果的激勵性。教師對于學生評價結果的呈現要有利于呵護兒童自尊心,激勵兒童發展,所以應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性描述為主的方式。定量評價采用等級制的方式,淡化橫向比較,不以分數給學生排隊,重視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定性描述采用評語的形式,通過激勵性語言指出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即更多地肯定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通過師生情感的融合、心靈的溝通,為學生的發展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

2.評價方式的多樣性。教師可以利用平時課堂考察、課后交談、作業分析等方法分析與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建立成長記錄袋的形式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3.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讓家長和社區的有關人員參與評價過程。

總之,開放的課堂教學,能帶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能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