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描述傳統課堂:前十名高效,后十名睡覺,中間聽或不聽無關緊要。這就造成了:需要的時間不夠,不需要的時間浪費。這個比喻反映了傳統課堂的低效,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構建高效課堂呢?

一、“師友”互助高效課堂的優勢

“和諧互助”教學策略是以同桌兩人為一個單元學習組,學習優秀的當“師傅”,學習較弱的當“學友”,課堂上通過學生幫學生、學生教學生,最終實現師友共進、合作雙贏。“和諧互助”課堂上的師友互助學習,充分彰顯了合作精神的巨大魅力。互助不僅是學習上的共享共贏,更重要的是個性的張揚互補和人格的相互影響。互助極大地增加了學生表達交流、思維碰撞、展示鍛煉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加自信。從此,學生從以個體學習為主轉向了以互助學習為主,“以講為主”的課堂被“以學為主”的課堂所取代。課堂不再是教師講授表演的舞臺,而成為學生互助學習、研究、交流的場所,教師的“講堂”真正變成了學生的“學堂”,“教室”真正變成了“學室”。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學生的邊緣化,預防兩級分化,尤其在我們這些城鄉接合部學校,生生、師生之間關系更和諧了。

二、“師友”互助高效課堂操作實踐

1.互助的內容:先是習慣的互助,后是知識的互助。

學友的習慣是師傅帶出來的,這些習慣包括記筆記的習慣、作業本糾錯的習慣,甚至涉及到衛生習慣、與同學老師交往的文明禮儀習慣。師傅要經常提醒,甚至課后要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習慣養成了,成績自然也會上去。其次才是課堂上“師友”之間的知識互助,知識的互助可根據不同課型、不同科目,按照科目教師的要求去逐步實施。

2.互助的時間:從課堂到課間,再延伸到課外。

為了讓互助更有效,可以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鐘讓師傅檢查學友英語單詞短語,每天堅持聽寫十個。由于我們是城鄉接合部學校,學生生源結構復雜。大多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更有甚者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孩子自己租房,放學后還要自己做飯,孩子晚上的作業無人監管,家庭作業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實施課間師傅檢查制度,可改變這一情況。為了讓課后“師友”互助不留空擋,我們采用了放學前針對學友的薄弱學科,讓師傅給學友出一道典型題,第二天帶到學校檢查、批閱、評價。每到周末還讓師傅與學友的家長通一次電話,匯報學友在學校一周的綜合表現情況,從而做到互助時間從課堂到課間再延伸到課外。

3.互助的評價:過程性評價與多元化評價相結合。

首先我們讓學生知道師友成長目標,如同游戲中的晉級制度:師傅—優秀師傅—名師,學友—優秀學友—師傅。課堂上的評價,既要評價優點,同時也要中肯指出缺點,總結互助過程中的失誤,長期培訓形成一種模式。同時評價也看學友本身的學習基礎,如果該學友本身基礎比較差,那么他取得一個小進步,我們都應該及時表揚。教育就是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

4.互助文化的建設:激情引趣,彰顯主體。

為了讓學生有長期興趣和動力,營造互助文化非常重要。一年來我們班主要嘗試了以下一些做法:在教室前后懸掛標語“獨學則無友,孤陋則寡聞”,后墻上懸掛“我展示,我精彩”,讓互助成為一種習慣。在教室前門貼上一幅由學生自己設計的廣告圖“走進這扇門,摒棄浮躁,保持安靜,互幫互學,收獲成功”。讓學生自然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熏陶、感染。結合上學期期末成績與期中成績的名次變化,同時參考各種習慣的改變以及各任課教師的意見,評出優秀師傅、優秀學友、優秀“師友”,做成廣告牌,掛在墻上,在前門墻上制訂了班級一周師傅評比欄,以周為單位,以小紅旗形式呈現。安排專人負責此項工作,讓評比常態化,讓激勵處于進行時。

5.互助課堂的特征:重點突出“互助+展示”。

課堂教學的設計緊緊圍繞這四個字去設計每一個環節。讓每堂課由若干個“互助+展示”環節組成,通過互助實現“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通過展示,讓學友收獲自信,讓師傅感受到一種成就感,積極的心理狀態讓學生有了良性的循環。學習不再枯燥,課堂不再瞌睡。每天進步一小步,每年進步一大步。

高效課堂離我們并不遙遠,教師擔負起構建高效課堂的重任,為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盡職盡責,樂于思考,勤于實踐。讓高效課堂與我們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