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新的教育形式要求化學課堂應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按照新課程要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適合每位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尋找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要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如我在講燃燒與熄滅必須具備的條件時,經過比較、概括,學生會發(fā)現:可燃物燃燒要與氧氣接觸,并且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再進一步論證,使學生明確意識到上述條件缺少時,可燃物就不能燃燒。這個看似比較抽象的化學問題,經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敏銳觀察、豐富想象、有效類比、周密思考,就得到了解決。

二、挖掘現實生活,開發(fā)課程資源

新教材留給教師的空間很大,要求我們不僅能使用教材,還要能駕馭教材、補充教材,挖掘現實生活,開發(fā)課程資源。我們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學習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授一氧化碳時,它的化學性質是重點,但由于有些實驗不易完成,就可聯系煤爐燃燒的過程來講述,底層的碳與氧氣充分接觸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氣體向上與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與氧氣接觸燃燒,發(fā)出藍色火焰,驗證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時,二氧化碳與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鞏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氣的主要成分,同學們大多都知道煤氣中毒,聯系此例可講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氣中毒。這樣重點難點在聯系生活實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三、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引導學生自主鉆研,鼓勵他們求異創(chuàng)新,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應該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根據教學實際,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形式和內容統(tǒng)一,并且要強化化學作為教學主體的能動作用,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使教學形式多樣,內容新穎,達到學生喜聞樂見的效果。如:在教學中,學生學習掌握了制作氧氣時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后,再擴展為制作氫氣簡易裝置如何檢查氣密性。若將長頸漏斗換成分液漏斗,又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這樣逐步啟發(fā)學生不斷獲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加強學生實驗,提高實驗能力

在新教材中,設計安排了演示實驗、探究實驗、家庭小實驗等,都可讓學生在實驗室里動手做一做。如:在教材中,“CO2溶于水”的實驗。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舉例。如:汽水中溶有大量CO2的事實,教師也可以將一瓶汽水打開,學生通過透明的瓶體發(fā)現有大量的氣體(CO2)逸出。同時,教師可以設計用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從集氣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過活塞的運動來直觀地進行CO2溶于水的實驗,當壓強增大時,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當壓強減小時,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減少,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做這樣的實驗。也可利用課后小實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用食醋和雞蛋殼制取二氧化碳氣體,除水垢、除鐵銹,用實驗證明家用煤氣的燃燒產物中有水、二氧化碳等。通過這些實驗可在激起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師應利用化學自身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