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促教 共建“雙贏”——讓歷史教學充滿活力
作者:甘肅省崇信縣第一中學 梁興平
發布時間:2013-09-23 17:51: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高中新課程實驗教學中,歷史學業水平測試轉為開卷考試給歷史教學帶來了挑戰。面對部分學生不重視歷史學科的現象,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加強對歷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探索,讓歷史教學充滿活力是永恒的追求。本文就激活歷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幾點認識。
一、 課堂教學,思想觀念要“活”
思想觀念是一切行動的指南。歷史開卷考試,使大部分學生產生輕視的思想觀念,認為考試就是抄書,給歷史教學帶來被動的局面。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開卷考試給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試題靈活性大,對學生學科素養、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全在于教師的引導,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關鍵在于教師思想觀念要“活”。在教學中不要一味地抱著陳舊的觀念,不注重更新知識,不注重和現實結合,把歷史知識教“死”,要讓過去的歷史知識“死去活來”。只要教師思想活躍、觀念新穎,做到既能尊重歷史知識和教材觀點,又能不拘泥于教材,對一些問題要多角度、換位思考,堅持古今對比,中外結合。活躍學生思維,師生互動,歷史課教學才會充滿活力,共建“雙贏”。
二、課堂教學,備課要“活”
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把功夫用在備課上,教學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因此,備課應把知識備“活”,至少要做到:一是備學生。目前我校實行的是分層教學,要摸清學生的底子。二是備教材。即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三是備目標。明確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四是備教法。根據不同的內容和課程類型,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只有認真備課,了解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只有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才能有效克服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歷史教學的針對性,才能把握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只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學習。
三、課堂教學,內容講解要“活”
歷史本來是有血有肉、豐富多彩的。然而,新教材歷史課本只是壓縮餅干,比較枯燥,一些歷史事件的時間、原因、經過、意義、影響、評價等,平鋪直敘,關鍵處只有幾句話,好多問題要說清楚,還需要教師補充史料,擺事實,講道理;要處理好課本正文與副文、插圖與注釋、思考與閱讀、材料與分析等關系,關鍵在于教師要把知識講“活”,合情合理,講深講透,講到點子上。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牽一發而動全身,深入分析、進行比較、歸納、綜合。
四、調動學生的方法要“活”
如何在課堂上抓住45分鐘,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達到師生互動,關鍵在于教師調動學生的方法要“活”:一是要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重視導入新課環節,采用問題導入、對話導入、圖片導入、名人名言導入、對聯導入等,讓學生注意力和思維集中;二是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抓住20至30分鐘最佳時間進行教學,集教師講述、學生朗讀、觀看圖片、巧設問題、學生討論于一體,讓學生置身于歷史的大背景中,可以引導學生逆向思維。曲折反向提問,從矛盾對立發面發問,啟迪學生不定向思維,多角度看待問題,揭示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源,從而讓學生感受歷史的多變性和復雜性,體會歷史意識,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五、課堂教學,能力訓練要“活”
歷史教學的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科能力,因此能力訓練方法要活,要把培養能力穿插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的一招一式:一是加強審題能力的培養。減少審題上的失誤要靠平時的訓練。教師要多讓學生自己讀題,仔仔細細地讀,只有讀出關鍵字眼,問題的關鍵,才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二是加強解題方法的指導,在平時的訓練中多采用“為什么”,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探索,而盡量不要問“是什么”。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不僅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習題,而且要多給學生講一些歷史事件的比較題、階段特征題及“小切口、深分析”題,啟發學生解題的思路,發展學生智力,從而逐步提高解題技巧。三是學生答題語言的訓練,要規范學生答題,力求邏輯順暢,層次分明,回答完整。克服學生遇到問答題,只是“三言二語”或者就一層意思,盡情回答的片面現象,要求學生答題要尊重歷史,運用專業術語,減少失誤,提高成績。
要讓歷史教學充滿活力,作為歷史教師應該去努力實踐,肩負好歷史教學的使命,正確地對待歷史,用掌握的豐富知識和巧妙的方法,用歷史情感、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在歷史課堂上施展能力,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共鳴,贏得永久的朋友,達到教學中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