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法

(一)調查對象按照全國學生體質調研《實施方案》的要求,本次調查在我省確定的西安市、漢中市、延安市3個檢測地區進行。調查對象為7歲~18歲陜西籍漢族學生。

(二)調查方法采取了教育統計法、文獻資料法、征求意見法。

二、調研分析(2010年與2005年測試結果相比)

(一)身體形態。

1.身高:我省7歲~18歲城男、城女、鄉男、鄉女身高平均增長0.11厘米、0.63厘米、1.59厘米、1.12厘米,身高增長幅度農村超過城市。

2.體重:2010年與2005年測試結果相比,我省7歲~18歲城男、城女、鄉男、鄉女體重平均增長3.2千克、1.48千克、3.28千克、1.74千克,體重增長幅度農村超過城市。體重增長幅度,男生高于女生,城市男生高于城市女生,農村男生高于農村女生。

3.胸圍:我省7歲~18歲城男、城女、鄉男、鄉女胸圍平均增長,胸圍增長幅度城市高于農村。整體上看,7歲~18歲各個年齡段城市男女學生胸圍增長幅度比較均衡,農村7各個年齡段胸圍增長幅度相對不均衡。胸圍增長幅度,男生高于女生,城市男生高于城市女生,農村男生高于農村女生。

(二)身體素質。

1.力量素質:測試結果相比基本持平。

2.50米跑:我省7歲~18歲城男、城女、鄉男、鄉女50米跑成績下降。其中,城市10歲~12歲年齡段男生成績有所提高,鄉村男生13歲~18歲男生成績下降幅度比較明顯,女生總體成績基本持平。

3.立定跳遠:近10年來首次出現明顯下降趨勢。我省7歲~18歲城男、城女、鄉男、鄉女立定跳遠成績分別平均下降了3.32厘米、3.95厘米、5.76厘米、8.46厘米,下降幅度農村超過城市。中小學生的耐力素質指標持續下滑趨勢已經得到遏制。

4.柔韌素質:呈現城市學生好轉,農村學生變差的趨勢。

(三)身體機能。

1.肺活量:肺活量水平出現上升拐點。在連續20年下降的情況下,出現上升拐點。

2.貧血檢出率:2010年城鄉學生低血紅蛋白檢出率出現下降趨勢,輕度貧血檢,男生輕度貧血檢出率高于女生,農村學生的輕度貧血率高于城市。

(四)身體健康。

1.視力:視力總體低下率出現反彈,視力低下低齡化趨勢一定程度得到遏制,初中和高中學生視力低下率繼續增高。

2.齲齒患病率繼續下降。與2005年相比,多數年齡組學生乳牙齲齒患病率、恒牙齲齒患病率呈現下降趨勢。

3.農村小學生蛔蟲感染率持續降低。我省農村小學生蛔蟲感染率繼續下降。整體看,2010年全省7歲~18歲學生營養不良率有所好轉,但學生肥胖的問題不容樂觀。

三、原因分析

(一) 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的認識有待提高。

(二)體育教師對改善學生體質狀況的態度比較漠視。

(三)學校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情況不到位。

(四)體育教師很少參加各級各類培訓。

(五)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規定難以實現。

四、解決方法

(一)完善學校體育運動的政策和制度。

政策和制度是順利開展每一項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學校體育運動的持久開展需要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各級體育部門和學校領導應根據各地區和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實施政策,將學校體育活動納入到對教師的考核當中,嚴格要求所有的教師重視學校體育運動的開展。

(二)提高班主任和體育教師的認知水平。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從自我認知的角度看,對學習動機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學生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學習任務的自我效應感。那么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首先要老師們有認識,使其起到帶頭作用。認知水平的提高需要班主任和體育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用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去看待整個過程,以及學校組織班主任和體育教師參加不定期的培訓來提高他們對體育功能和專業的認識度。

(三)提升體育教師和班主任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班主任和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運動的管理者和組織者,學校體育運動開展的好與壞在一定程度上與班主任和體育教師的體育素養關系很大,因此,對于班主任和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迫在眉睫,尤其是對于班主任的體育素養的培養。學校可定期對班主任和體育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或者提供條件讓他們進修,讓他們在培訓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專業素質,培養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技巧,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四) 改變活動方式,豐富體育活動內容。

目前很多學校由于受條件的限制,開展體育活動的方式比較單一,很難調動學生的活動興趣。學校要善于發揮和協調校內外的體育條件,共同做好體育工作。利用有限的條件創造出最大的效益,體育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達到身體健康。另外,當今時代不斷發展,許多學生上學都是家長用車接送,但學校可以倡導家長實行“綠色、健康、環保”的接送方式,如學校離家不是很遠,那么家長可以陪學生步行上學,在上學的過程中建立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鍛煉方式,改變學生活動的方式。

(五)增加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生理負荷量。

現實的體育教學實踐中,存在不重視運動負荷的狀況,在保證基本的運動負荷下,應適當加大運動負荷量。體育課的基本負荷是保證教好運動技術的前提條件,是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在不影響體育課后的文化課學習的情況下,適當把心率作為參考,重視教育教學規律,充分利用學校的場地器材加大運動負荷。基于此,學校在安排體育課堂負荷時,應從實際出發,因時因地因人,合理安排運動強度、運動頻率、持續時間及運動形式。

(六)充實和加強體育師資。

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的數量不足、素質薄弱,一直是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中比較突出的問題。為穩定中小學教師隊伍,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國家和各地區均出臺了多項政策。近年來,積極推進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吸引優秀人才到基層任教。通過定向招生和免費師范生培養等方式培養基層教師,特別是通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切實解決中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

(七)保證場地和硬件設施,善于開發新器材。

場地和硬件設施是學生進行學校體育運動的前提,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在社區及學校內部保證學生鍛煉的場地器材和環境,努力做到人人有項目,人人有器材。在場地和器材不充足的情況下,體育教師可以大膽地創新開發體育器材,制作簡易的學生能接受且占地面積小的運動器材,減少對空間的要求。

(八)保證“每天鍛煉一小時”。

“每天鍛煉一小時”是持久開展學校體育運動的核心問題,也是學校體育運動開展的要求所在。保證體育活動時間是基礎,也是本質問題,時間得到保障了才能充分地開展各項體育活動。體育領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8-1>8”,即表明每天工作八小時的效率遠遠比不上在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中抽出一小時進行體育鍛煉后所產生的工作效率高,亦即說明每天鍛煉一小時是非常必要的,更需要堅持。

(九) 提升學生體育文化素養。

體育文化素養是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和參與體育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能力地綜合表現。提升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更細致地了解體育的相關知識,包括對一些難度動作的講解、健美知識和營養知識等的了解。與此同時,發揮體育文化的功能,不斷地改變和創造環境,主動地去挖掘創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提高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校體育活動中,走到陽光下,回歸大自然。

(十)充分發揮體育社團的功能。

學校的體育社團是學生組織中比較有影響力的社團組織,體育社團在學生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許多高校都有體育俱樂部,體育俱樂部的功能就是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社團活動中,那么在中小學同樣也可以建立體育俱樂部,由專業的體育老師進行指導,社團在學校范圍內可對健身知識廣泛宣傳,通過給學生發放健康手冊,針對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制訂運動方案,邀請健身教練對學生的體育鍛煉進行系統的講解,增加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愛好。學校可以充分挖掘體育社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激發學生的熱情,振奮學生的精神,使其促使學生建立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十一)對學校體育的功能進行效果評價。

學校體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得到全面的身體練習,有一定負荷量的保證才能增強體質。因此,學生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必須建立活動檔案,老師對學生的鍛煉效果要進行總體的評價,設置評價指標,制訂相應的評價表,制訂適合學生的運動負荷,切實使學生得到鍛煉,達到鍛煉的標準,增強體質,增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