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幼互動現狀及策略的思考
作者:陜西省人民政府豐園幼兒園 王朝瑞
發布時間:2013-09-17 15:30: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有效的師幼互動能夠啟發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的形成,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師幼互動是教師教育觀、兒童觀以及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現,是幼兒教育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兒童的發展,教師不具備或不能準確把握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對師幼互動缺乏整體全面的認識,是影響師幼互動的主要原因。
一、集體教學中的師幼互動現狀分析
1.過多關注活動程序,忽略幼兒的表現和反應。
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給幼兒足夠思考和表達的空間, “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正確答案,好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對于討論性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而教師往往只回應自己想要的答案,不善于發現其他答案中出現的思維偏差以及存在的教育價值。
2.互動問題與幼兒已有經驗不匹配。
由于教育經驗不足或者欠缺對兒童的正確認識,教育者僅從自己的角度預設問題,不考慮兒童的已有經驗,提出不符合孩子發展水平的問題,導致互動難以形成。如教師提問:“為什么螳螂是綠色的?”“茄子為什么是紫的?”這一類的問題當然很難得到科學的答案,因為它們遠遠超過了幼兒的發展水平。
3.封閉性問題過多,不能引發深層次的思維碰撞。
封閉性問題是指答案固定或者比較少的問題。如“這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誰?”、“小魚的家在哪里?”等。對這一類問題,幼兒只需要簡單地判斷、回憶就可以回答。研究者對某園教育活動的互動問題進行分類統計,發現封閉性問題占到了58.22%,過多的封閉性問題不利于啟發幼兒思維形成更多深層次的思維碰撞,也會導致教學活動中幼兒的主體地位缺失。
4.回應方式單一,甚至刻意忽視幼兒反應不予回應。
回應方式單一的主要表現有:對于幼兒的回答和反應不能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含糊其辭地用“嗯”、“啊”等回應幼兒,或盲目地重復幼兒的答案;對于幼兒的回答給予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刻意回避,甚至壓制,快速將活動拉回到預設進程中;為了達到其他功利性的目的(如維持秩序、樹立典型等),無論答案正確與否,都簡單地肯定鼓勵。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促成良好的互動,反倒會使我們偏離教育目標。
二、關注幼兒,探尋師幼互動的有效策略
1.尊重幼兒的發展,建立平等尊重的互動氛圍。
師幼互動是教師和幼兒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雙向過程,是一種交往行為,平等尊重的交往氛圍是有效互動的必要條件。幼兒只有在寬松愉悅的互動氛圍中,才能表現出真實的發展水平,才會呈現出主動的探究欲望,只有營造出開放和允許自由表達的互動氛圍,才能啟發并引導幼兒積極的思考與參與,才能夠獲得理想的師幼互動。
2.了解幼兒發展水平,設置合適的互動問題。
教師的提問往往引導著集體教學的方向和發展,適宜的互動問題在集體教學中顯得尤為關鍵。在預設互動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認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經驗,理解和預想幼兒的回答和反應行為。
3.關注幼兒的回答和反應,提供豐富適宜的回應策略。
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反應,學會從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靈活調整教育策略。如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適當等待,給予幼兒思考反應的時間;當幼兒答非所問時教師應及時變換提問方式,采取誘導、提示或輔以表情以及手勢等幫助幼兒打開思維;當幼兒不能完整回答時,可采用追問的方式促進幼兒深入思考,引發幼兒進一步的探索;當幼兒不能全面理解問題或片面回答時,可以幫助幼兒梳理零碎想法,總結提出為精確、完整的信息。
4.給予幼兒溫暖的情感回應,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在每一個師幼互動行為中都附帶著或濃厚、或淡薄的情感傾向,這些情感傾向通過語言、語調、音量、表情等在雙方之間架起了一座看不見的互動橋梁。幼兒都喜歡笑容滿面、耐心和善的教師,這樣的教師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關注、被尊重、被支持的積極情感,產生信賴感和安全感。這種積極的情感傾向,無疑是形成有效師幼互動的催化劑。
因此,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賞識幼兒的主動互動行為,以平和、正向的態度對待幼兒,要善于發現幼兒的興趣,善于體悟幼兒鮮活的情感和需要,給予幼兒溫暖和關愛的情感回應,促成平等、尊重、關愛的良好師幼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