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師出高徒──淺談班級管理中的“嚴”字效應
作者:陜西省吳起縣第一中學 李錦聰
發布時間:2013-09-17 15:24: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嚴師出高徒”,是我國歷史上備受推崇的一種管理學生的經驗,經歷了幾千年歲月的考驗,的確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時至今日,“嚴師出高徒”則正在被擠入死角,甚至被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而我認為,對學生我們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需要“像對待柔弱的禾苗一樣,給他們更多的春風、雨露、陽光,使其茁壯成長”,但對于一些“硬骨頭”、“頑石”,這樣的方法是根本不能解決問題的。
造成“硬骨頭”、“頑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1.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父母雙亡、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理不健全,通常會產生自卑感、孤僻,致使其不能有機地融入同學當中,甚至處處與師生作對。2.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根本無心或無法進行正常的學校生活,有意無意地破壞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3.個別教師的過激言行也會導致一些學生的對抗情緒。4.受自身懶惰思想的左右,缺乏堅強的毅力,不愿接受學校制度的約束,故意出現逃避的行為。5.自認為聰明、懂法,以為自己受法律保護,無人敢侵犯自身權利,有恃無恐,故意與教師作對。6.仗著家庭有錢有權有勢,在校有恃無恐,為所欲為,橫行霸道,不思進取。
這樣的學生確實無法簡單地用說服教育就能使他們回心轉意,只有通過“嚴格”的管教才能使他們懸崖勒馬。當然,這里所說的“嚴格”并不是體罰、辱罵、清退等粗暴的手段。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和經驗。
一、適當增加一些學習等方面的任務,且要求必須完成
教師應耐心地不斷督促、檢查、指導、鼓勵,幫助其完成這些任務,使其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未來的信心。有一些懶惰或智商低的學生,正是因為沒有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所以才出現各種各樣的“頑癥”。我班就有一名這樣的學生,因父母雙亡,長期以來一直是其姑媽撫養,心理不夠健康,經常和同學鬧矛盾,打架等現象屢屢發生。上學期我也曾嘗試以情感化他,但這樣的努力見效甚微,違紀現象依然如故。這學期,我采用了一些強硬措施,除作業方面要求必須完成外,還要求他必須參加文藝活動。如第六周有一個合唱比賽,我讓他擔任指揮。演唱中,他竟獲得了優秀指揮獎。他站在舞臺上面對著我流淚了,笑了。
二、要求學生不能做的事情堅決不能做
教師應嚴密監控,及時制止,防微杜漸。同時要求家長密切配合,實施“雙管齊下”,以“逼”其從“良”。有一些學生本質是好的,只是由于家庭的影響才無拘無束,放任自流,惹事生非。這僅靠教師的個別努力是很難奏效的,只有家長積極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班從上一學期開始就有好幾個“不同凡響”的“人物”,成天惹事生非,游手好閑,打架斗毆,班級被搞得雞犬不寧。對于這些學生,我首先主動接近,以誠相待,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是“治標不治本”。后來,我給這些學生建立了“病”歷卡,然后聯系家長,讓家長參與班級管理,到班上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訓導自己的孩子,使學生的內心深處產生強烈地震撼,也對其他學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這既刺痛了學生自己的良知──傷害了父母、本身又失了自尊,又感受到制度紀律的無情。最終“迫使”學生走上了正軌,逐漸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了班級管理中的中流砥柱,為班級爭得了不少榮譽。
三、嚴明組織紀律、規章制度,對于嚴重違反的學生要嚴懲不怠,絕不姑息,以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我在新生入學時,就及時地組織學生學習了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并邀請司法局的同志到班上作了有關法律的講解,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環境法》等。與此同時,我還將網吧、游戲廳、歌舞廳的老板也請到班上來,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危害性,遠離這些是非之地。對個別仍不思改過、嚴重違反紀律的學生,我堅決、主動地要求學校給予處分。正是由于廣泛地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教育培養學生,和諧進取的氛圍形成了,班級也呈現出了蓬勃向上的良好發展勢頭。
“嚴師出高徒”,正是這樣充分有效地調動了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才形成了這樣一種良好的局面。可見,“嚴”并非毒藥,只要用得恰當,它就是一劑良藥,盡管苦澀一些,但“良藥苦口利于病”。



